自卑和自负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缺乏良好的自尊。如果能明白良好的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大概就能明白自负和自卑是怎么回事儿。
关于“自尊”的概念网上随便一搜,都能找到很多的解释。但是看的懂概念和“明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所以我决定跳过概念这个步骤,假想了下面这样一个小例子。
例如有一对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小朋友上学以后成绩普普通通,而这对父母当年上学的时候都是学霸。看到孩子差强人意的学习成绩,他们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等等。但是并不因为这个孩子成绩不突出而贬低或者斥责Ta。
这样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对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成绩明显提高;二、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付出并没有显著的改变,成绩还是平平。但是父母继续支持Ta,跟Ta一起探索其它的兴趣和方向。
但无论哪种情况,孩子都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支持,会有一种稳定的被父母爱的感觉。这种支持和爱慢慢会被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动力。
我们假设孩子还是这个孩子,但是父母不一样了。父母觉得我们两个当年都是学霸,孩子成绩这么拿不出手,说出去简直是太没面子。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和学习成绩挂上了勾。如果哪次孩子考了高分回来,父母就开心的不得了,觉得孩子还是有潜力的,也许再努把力加把油也能变成学霸;但是一旦孩子考差了,父母就冷嘲热讽,看着卷子上的叉号觉得孩子毛病一大把,怎么这种错误也能犯?
这样做也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爱,让他们开心,会努力学习,成绩开挂;二、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畏难情绪,成绩反倒更差了。
但无论哪种情况,孩子大概都会发展出这样的感知:只有成绩优异、超过别人,我才是好的,值得被父母爱的。如果成绩不够突出,那就是差劲儿、不值得被爱。
所以对比着这两个例子看,有没有恰当的自尊和成绩是否优异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普通的孩子可能有良好的自尊,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是通过抓住成绩来试图维护自尊。
接下来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说自负和自卑其实是一回事。当具备了良好的自尊,会感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好的。而缺乏了自尊,便要试图抓住一些东西来补偿内心的匮乏感。而且,这个外在的东西是很难固定的,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上学的时候要有好的成绩,谈恋爱的时候要有好的容貌,工作了以后要不停的升职加薪……无穷无尽。如果这些东西求而不得,就会得自己很差,人人都看不上我——这就是自卑的感觉;相反一旦抓住了某些东西,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有种高高在上的狂喜——这是自负。只不过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会长久,因为外在新事物会层出不穷,环境也变幻不定,没有谁会永远胜出。因而总是在自卑与自负的感觉中摆荡。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