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个用户可以同时属于一个主用户组和多个附属用户组 2、添加附属用户组:gpasswd -a 用户名 附属组1,附属组2··· 退出附属组: gpasswd -d 用户名 附属组 3、 用户切换组:用户在转换组的时候在自己的电脑中输入:newgrp 组名(这个时候需要输入组密码) 4、创建用户的时候既添加主用户组也添加附属组: useradd -g 主用户组 -G 附属组1, 附属组2···· 5.锁定用户 passwd -l 用户 解锁用户passwd -u 用户 使用户不用密码登录 : passwd -d 用户 6.修改组密码: gpasswd 用户组名查看全部
-
1.添加用户: useradd -g 用户组 用户名 (加-g就能指定用户组) 如果不指定用户组,新用户就自成一组 2,给用户添加备注: usermod -c 备注 用户名 3.创建用户时指定用户文件(用于储存用户信息):useradd -d 指定用户文件 用户名 如果不指定用户文件,系统自动在Home目录下指定和用户同名的用户文件 4.用户改名: usermod -l 新用户名 旧用户名 5.删除用户:userdel 用户名 userdel -r 用户名 (同时删除用户文件) 6.修改用户所在的组:usermod -g 指定组 用户名 7.暂时禁止用户登录: touch /etc/nologin查看全部
-
删除用户组之前要要删除其中的用户,否则这些用户就会成为黑户口,会遇到一些权限问题查看全部
-
1.组代号0到499是留给系统的,用户手动创建的组默认从500开始 2、 创建组: groupadd 组名称 修改组名:groupmod -n 旧组名 新组名 修改组代号: groupmod -g 代号 组名 创建组同时指定编号: groupadd -g 代号 组名 删除组: groupdel 组名查看全部
-
MBR分区模式和GPT分区模式 MBR:主分区不超过4个(所以用扩展分区来解决) 单个分区容量最大2TB 分区命令fdisk /dev/sdxx 分区完毕,执行-w 写入分区表才能生效 分区表类型是:msdos 缺点:限制多,跟不上发展 GPT分区模式: 主分区个数"几乎"没有限制(最多128个) 单个分区容量"几乎"没有限制(最大18EB) 使用parted命令工具(同时支持MBR,GPT分区) 分区表类型是:gpt 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 缺点:GPT主分区中不适合安装x86的系统架构 parted 工具的使用(交互模式) 1. parted [/dev/sdb] #进入parted 交互模式 默认是当前使用的硬盘 2. select /dev/sdb #切换要分区硬盘 3. mklable msdos/gpt #指定分区表类型 4. print [-all] #查看当前分区信息 5. mkpart #添加分区 -自定义指定分区名称(类似于卷标) -指定文件系统类型(默认ext2) -start #fdisk的start输入的是扇区数据块的编号,这边指的是从第几MB开始 rm [分区编号] #删除分区 unit GB/单位MB #指定分区大小的 parted里用命令模式来直接进行分区 (parted) mkpart test 2000 3000 #命令模式下 分区名称不能省略查看全部
-
vim abc:打开文件abc 编辑模式里按字母I进行编辑,编辑后按Esc键后,查看全部
-
parted下用mklabel指定分区表类型,msdos代表MBR类型,gpt代表GPT类型查看全部
-
手动用mount挂载的硬盘不是永久的,在系统重启后就会消失。 需要输入 vim /etc/fstab 打开etc下的fstab,在后面加上 设备名称 挂载点 分区类型 default 0 0 这样就能永久挂载查看全部
-
/dev/sdb整一个硬盘,而下面的sdb1,sdb2...是硬盘的分区。如果对/dev/sdb直接进行操作,则操作的是整个硬盘下的所有分区查看全部
-
1.有MBR和GBT两种分区表。MBR分区表最多只能分四个主分区,每个分区不大于2TB, GBT分区则可以支持128个分区,每个分区可以很大。 2.使用MBP分区表,只能给主分区和逻辑分区格式化,不能给扩展分区格式化 3.GBT硬盘的分区表不能用fdisk命令查看,需要进入parted模式,用print 命令查看 4.fdisk只能分配MBR分区表,而parted可以支持两种分区表查看全部
-
***底行模式的常用指令*** 1. :w 表示将修改内容从内存写到硬盘,执行保存 2. :q 退出 3. :! 强制执行 4. :n 下一个文件 :N或:prev 上一个文件 5. :数字 光标跳到第..(输入的数字)行 6. /abc 光标跳到第一次出现字符串abc的行 7. ?abc 从光标所在位置向上检索,光标跳到第一次出现abc的行 8. :ls 列出当前用vim打开的所有文件查看全部
-
***vi编辑器命令*** ①:q!退出vim ② 一般来说,用vim打开文件的时候,光标自动放在第一行,也有些版本是把光标放在上次编辑的行。 ③vim + 文件名,表示打开文件后,把光标自动放在最后一行。 ④vim +n 文件名, 打开文件后把光标锁定在第n行 ⑤vim +/abc 文件名, 表示把光标放在第一次出现abc字符串的行 在vim文件中,按n 可以在各个有abc字符串的行间来回切换 ⑥vim 文件名1 文件名2 表示同时创建和打开文件1和文件2,打开之后 状态是锁定在文件1,通过:n命令来切入下一个文件,:N或者:prev回到上一个文件查看全部
-
底行模式的常用指令 1. :w 表示将修改内容从内存写到硬盘,执行保存 2. :q 退出 3. :! 强制执行 4. :n 下一个文件 :N或:prev 上一个文件 5. :数字 光标跳到第...行 6. /abc 光标跳到第一次出现字符串abc的行 7. ?abc 从光标所在位置向上检索,光标跳到第一次出现abc的行 8. :ls 列出当前用vim打开的所有文件查看全部
-
1.:q!退出vim 2.一般来说,用vim打开文件的时候,光标自动放在第一行,也有些版本是把光标放在上次编辑的行。命令 vim + 文件名,表示打开文件后,把光标自动放在最后一行。 命令 vim +n 文件名, 打开文件后把光标锁定在第n 行 命令 vim +/abc 文件名, 表示把光标放在第一次出现abc字符串的行 按n 可以在各个有abc字符串的行间来回切换 命令 vim 文件名1 文件名2 表示同时创建和打开文件1和文件2,打开之后 状态是锁定在文件1,通过:n命令来切入下一 个文件,:N或者:prev回到上一个文件查看全部
-
1.vim编辑器有三种模式: 命令模式(等待用户输入命令),输入模式(等待用户向文本中输入内容),底行模式 2.常把底行模式归为命令模式 3.输入vim 文件名,如何已经有这个文件,则用vim编辑器打开文件;如果没有,则建立这个文件,并且打开。 4.打开之后vim处于命令模式,按以下i(insert),切换到shur输入模式,就可以输入文本。 5.输入结束后按一下esc切换到底行模式,然后输入“:wq”保存退出,这样输入内容就保存到文件里面了。查看全部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