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深度学习 Caffe 初始化流程理解(数据流建立)

本文是作者原创,如有理解错误,恳请大家指出,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Caffe FeatureMap数据流的建立

用语解释

  • FeatureMap: 输入的图片信息或者经过多层处理后的图片信息。

  • weights: 只针对卷积层存在的权重系数。

  • caffe :文中提到的caffe均指caffed1.0,如果使用caffe2.0会特别指出。

在讲解FeatureMap的数据流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下caffe的大体结构,caffe的整体逻辑结构分为3层,分别是Net,Layer和Blob,分别的作用如下:

  • Net: 该层处于CAFFE的最顶层,主要负责对模型文件的读写,根据模型文件的内容建立相应的Layer,填充对应层的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调用。

  • Layer: 该层是实际的执行单元,常见的如卷积层,Pooling层都是处于这一逻辑层。

  • Blob:该层是一个内存管理的模块,为Layer和Net提供相应的存储空间,屏蔽上层对于内存分配,CPU,GPU切换的感知。

由上面的讲解分层关系不难看出,FeatureMap在整个Caffe框架中,不属于任何一个Layer,所以它被最顶层的Net层所持有。Net层就需要能够通过caffe的模型文件推倒出每一层所依赖的输入,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在这种需求下Caffe引入了两个定义:

  • bottom: Layer的输入数据。

  • top: Layer的输出数据。
    具体的形式如下图(单输入和多输入的情形):

https://img1.sycdn.imooc.com//5d5aa9b600014d2204670242.png

stream_format.jpg

所以Net在调用Layer之前就一定知道了Layer的所需要的输入数据,也就是需要Net层所持有的Blob变量需要被那些层所引用。这些在模型文件中也有直观的反应(为了方便截图,删除了下图proto中关于Convlution的参数配置):

https://img1.sycdn.imooc.com//5d5aa9ba00011a0705980394.png

proto_example.jpg

上述的工作都在Net的Init(void Net::Init(const NetParameter& in_param))函数里面进行了处理,主要实现的就是根据上图左侧的模型文件得到需要建立的Layer的类型,并将各个Layer间的数据链接起来。函数中的关键参数如下:

名称功能
in_param存放由protobuf转换出的模型文件
bottom_vecs_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入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top_vecs_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出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available_blobs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出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常规的数据链建立流程是(单输入单输出的场景):

  1. 链接本层的bottom数据( int Net::AppendBottom(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const int layer_id, const int bottom_id, set<string>* available_blobs, map<string, int>* blob_name_to_idx) ),该函数会使用从当前layer持有的bottom信息中得到对应bottom的层名,然后利用该名称找到对应的blob,并加入到bottom_vecs_。

  2. 链接本层的top数据(void Net::AppendTop(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const int layer_id,const int top_id, set<string>* available_blobs, map<string, int>* blob_name_to_idx)),该操作就是将本层的输出数据加入到top_vecs_中,并与
    layer_id相关联,这里同时负责Blob对象的申请。
    需要指出的是,新的Blob对象是在top中进行创建的,在Bottom中只是将上一层top的指针添加进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CAFFE还利用available_blobs进行了异常校验,在每次新加入top的时候记录对应的Blob名称,在bottom中链接上一层top之后,在available_blobs中将对应的Blob名称剔除。相关伪代码如下:

     for (int layer_id = 0; layer_id < param.layer_size(); ++layer_id) {
         AppendBottom();
         AppendTop();
     }

多输入的数据链的建立:

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当数据为多bottom输入的时候,因为available_blobs的数据被上一次的链接过程删掉,则再次链接相同bottom的时候,会出先异常告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引入CAFFE的另外一处理函数 void InsertSplits(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NetParameter* param_split),该函数的主要功能就是对 top输出到多个 Layer的情况进行分割。
整个函数分为两个部分:

  1. 遍历整个网络,记录每一个Layer的top的使用情况,记录结构放在 top_idx_to_bottom_count中。

  2. 遍历整个网络,对  top_idx_to_bottom_count > 1 的情况进行处理:
    a. 首先是对top被多个层使用的Layer进行分割,主要的做法是在该层的后面新建一个Layer ,这个新的Layer的会按照 top_idx_to_bottom_count 的个数和约定的分割名称(SplitBlobName)去新建top,添加层的代码如下(此处只展示核心的创建过程,具体调用流程请自行跟踪):

     //该函数执行新层的添加
     void ConfigureSplitLayer(const string& layer_name, const string& blob_name,     const int blob_idx, const int split_count, const float loss_weight,
         LayerParameter* split_layer_param) {
       split_layer_param->Clear();
       split_layer_param->add_bottom(blob_name);
       split_layer_param->set_name(SplitLayerName(layer_name, blob_name, blob_idx));
       split_layer_param->set_type("Split");   for (int k = 0; k < split_count; ++k) {//split_count就是该top被引用的个数
         //添加了分割后的top
         //命名由SplitBlobName生成            
         split_layer_param->add_top(
             SplitBlobName(layer_name, blob_name, blob_idx, k));     if (loss_weight) {       if (k == 0) {
             split_layer_param->add_loss_weight(loss_weight);
           } else {
             split_layer_param->add_loss_weight(0);
           }
         }
       }
     }

    b. 之后,是对使用同一个top的后续层的bottom的blob进行改名,使用与上一步相同的命名规则进行改名。

下面以SqueezeNet1.1为例,展示了添加新的分割层的实例:

![Upload new_split_layer.jp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通过这样一个分割的转化,达到了对多输入数据流的建立。

遗留问题

上面讲的是在初始化阶段对FeatureMap数据的链接关系的建立,但是对于weights的填充和初始图片的输入并没有进行分析。



作者:深度Zz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d27b64c4dbb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