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处有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主要作用一般是来评价工作产品的质量。如果bug率较高,说明系统质量较差,需要大量的返工。项目经理就需要做好缺陷分析(缺陷的类型、分布、严重程度等),找出原因,以便做好下一阶段的缺陷预防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其它方面的信息,判断是否一些工作不充分。譬如,如果缺陷密度过低,有两个原因:可能工作产品质量确实高;也可能评审或测试不充分,更多的缺陷没有发现。在某些公司,bug率也作为项目度量考核的一项指标。
问题2:bug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流行的公式主要以下两个:
观点一、bug率=bug数/代码行数
观点二、bug率=bug数/功能点数
网上对于这两个公式的争议比较多,这个问题上,个人觉得没必要争哪个才是正道。说句唯心主义的话,存在即是合理,每个公式都有他生存的环境和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只需要根据公司需要进行择优选择就好了,不是吗?
问题3:哪种方法更有效,更合理可行呢?使用代码行进行计算,优点是可以通过自动统计工具计算(特别是对于大型项目,肯定会计算代码行数),比较方便,所以该方法比较普遍,是大多数公司或项目运用的计算方法。但它的缺点是受开发人能力影响大(毕竟不同开发人员的编码能力不一样),且不用编程语言差别较大。
使用功能点进行计算,优点是计算方法适用性强,不同语言之间也有可比性,但缺点是参数较多,比较复杂,而且目前还没有比较方便的工具。其次,计算功能点虽然与开发人员的代码能力无关,但是与计算功能点的人有关,对于没有根基的人而言,能准确的计算出功能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功能点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
网上看过有人说到“功能点与不同语言的代码行数之间有一个对应,可以在统计出代码行数后根据比例换算成功能点”, 具体对应关系是什么我没有查到,希望有知道的童鞋告知一下。
问题4:bug率计算公式中的bug数怎么取值?在看到上面的公式后,也许有人疑惑:
-
能很方便的统计出新版本变化的代码行数吗?
-
分子中的bug数是本次剩余的bug数呢,还是总共的bug数?
-
如果代码行数为总行数,那么bug数就应该为总的bug数呢?即所有bug的和呢?而且如果是总的bug数那么对于后期的仅仅改错的阶段而言,可能代码的增加会很少,但是这时bug数会不断增加,这样一来,bug率岂不是在不断的升高?但是按常理而言是应该减少的呀,应该越到后期bug率越小才对,是不?
-
或者bug数取剩余的bug总数(上几个版本剩余未修改的bug和本版本的新bug)呢?而代码行数仍然是总的代码行数。这样是不是有问题呢?
解惑:
1、代码统计工很多都能做到新旧两个版本对比,很容易得到版本变化的代码行数.
2-3、那就看你用这个度量项来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是评价新增代码的质量,那不应该包括以前未解决的Bug,可以用“新增的bug数/新增+修改+删除代码行数”,如果是当前版本的整个系统的代码质量-----总的bug数/总代码行数。
4、这个就是相当于统计bug收敛率了。
是这样吗?
问题5:对于迭代方式开发的产品,缺陷统计怎么做?现在有很多项目是采用迭代的方式来进行的,每次可能添加的代码部分比较少,那如何来计算其bug率呢?是用新增的bug数/新增的代码行数?还是总的bug数/ 总的代码行数?
其实,采用何种统计策略,还要看该统计项目的,如果用于评价新开发工作的质量,那就不能把原有系统缺陷统计在内;如果不作为评价新的开发工作,那就都统计在一起(譬如有的只是跟踪版本质量)。
每一个统计项都应有它的目的,不应该机械地去做统计,还要看设计该统计项的目的是什么。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