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是他近期较大的一个进步,对外界认同的向往以及非事实信息的过滤让他逐渐得到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放空与把控”。“放空”确实让他得到了一些情绪上的平复,但短暂的平复过后,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堆实实在在且无法规避的“客观”挑战。
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想这句话无可非议。包括“自我认同”无非也就是把这个“主角”的意义追加落实而已。他曾经在“自我认同”当中有过一定“自以为是”的风险担忧,但他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因为积极的“认同”需要一定的认知和自控能力,但“自我认同”又是认知和自控能力提升的有效渠道,感觉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意。对“认知”的需要,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戏份全都由他自己所编剧,也就是所谓的自导自演。如果他无法认清自己真正所想,也就无法编剧他真正所演。如果他的认知能力稍弱,一部仗义的电影或一段悲催的故事即可让他那潜在的“英雄主义”或“怜悯同情”扰乱了他自身理性的思绪而深陷其中,把“别人”的剧情演绎在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最可怕的就是那些“以假乱真”的戏份而衍生出所谓“道德”的力量控制着自己,一堆堆看似“有道理”的借口由心所生,对真正的“自我执行”宣告挑战。
他曾经确实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我发现一个这样普遍存在的“事实”,在人性“自尊心”的影响下,“公共场合”所表达的事实性存在严重的“水分”,而“水分”的严重性还得视不同人而言。从“行为学”维度看,这可能是一种社交行为所需,从“经济学”维度看,这可能是市场需要。但对他而言,可能又是一个潜在的“执行障碍”。在“面子”的驱动下,他时常“识少少扮代表”;在“机会”的诱惑之下,他不曾把别人的故事加以修饰去演绎自己的成功;在“生活”的烦扰之下,他竟然自以为是地给自己制造“弥补”借口去躲避那根本无法弥补的人生欠缺。深陷其中的他已经无法理性判断当前的所言所行是否正确,他只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可以让他得到些许短暂的感官刺激,如果这些短暂的感官刺激造成了长远的遗憾,我想这就叫“短视”或“冲动”。
他曾经是一个活在“眼下”的人
他曾经的这些“短视”或“冲动”,可能源于他对“眼下”的局限,就像对于一个“不吃就是世界末日”的吃货来说,眼前只能看到食物能带给他短暂的“愉悦”,但却看不到健硕身形的背后那经久不衰的自信所带来一些列持久的高级享受。他也曾经一度陷入迷茫而极度向往那美好的“田园风光”,甚至持续了一股“退城还乡”的势头。这一系列的非理性思考完全源于他“看得见”的影响,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背后。“看得见”与“看不见”隐藏着一种对立关系,一味对“看得见”的追求而忽略了对“看不见”思考,就算他住进了乡村别墅,一样感受不到与“大城竞争”对立存在的“内心休养”。当然,这些都是他曾经的迷惑和困扰,但并非不复存在,如果一场“说走就走”能弥补他那些“看不见”的缺失,我想我会立刻裸奔“旅游业”。我想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大小,可能就是对这些“看不见”阴影面积“可视化”的大小。
他曾经是一个“勤奋”的人,现在还是......
社会需要进步,观念同样需要进步,就像“勤奋”一样,已经慢慢跨出了“褒义”的边界。一个勤奋的人可能会被认为这是一种“执行力”的象征,但事实上,“勤奋”正在慢慢吞噬他的执行力。勤奋的他不舍得让自己有过多的空闲,因为“勤奋”能让他执行力倍增;而且“勤奋”能让他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勤奋”能让他倍感踏实。其实,这都是他受传统影响自以为是的“观念”。现实中,“勤奋”给他落下了常见的“颈椎问题”,只可惜他潜意识地把“常见”=“应该”,任凭“勤奋”的主宰直至其对日常的影响才慢慢有所觉悟;“勤奋”让他陷入了“贫穷”,掩盖了他发掘“看不见”的视野,让时间都消耗在同一层面的努力上而陷入“低级勤奋”的旋涡;更致命的是,“勤奋”还在横行霸道。在这样一个“自我价值实现机会”暴涨的年代,可能“浪费”、“偷懒”以及“好玩”才是当代的真正道理所在,或许一直都是。
这样看来,他还需要在“非物理性”事物思考和自身观念重洗与重写的努力上还要更加勤奋了……
尘世浮华之中,不忘思考。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