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追求名望?
其实想一想,人的一生,大家都在追求名望
- 上学的时候,全家都努力争取让孩子进名校
- 大学毕业,努力面试进入大公司
- 国企招标时,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大公司竞标
- 看病时,尽管名医很贵,但是能看名医还是看名医
这其实都是名望以及名望带来的代价
名望: 为人仰望的名声
先看名校
为什么大家会想尽全家的努力把孩子送进名校,无非就是,名校本身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老师、更牛逼的同学。这些就是名校能够带给学生的。
在学校成为名校的过程中,一定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名校吸引好学生、好老师;
好学生、好老师提升学校的名气
名校吸引更好的学生、吸引更好的老师
当这个飞轮转动起来的时候,名校就呼之欲出了。
但是进入名校是要有代价的。要考更高的分数,要送更多的金钱,要有更牛逼的亲戚,你才能进入名校。
对于绝大多数名校来说,他们本身也知道,不是所有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他们最希望招到的学生,但是在应试的规则之中,他们依然会选择用分数来衡量,因为分数衡量比较简单。
总不能把每年 1千多万的考生,全部来一次面试吧?那得耗费多大的精力。你拼尽全力,考了个高分,进入了名校。也仅仅是进入了名校罢了。
名校的声望吸引学生
再看大公司
大家毕业了,就会想着进入大公司。可是:每一个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成长出来的。
招牛逼的员工,公司变大;
公司变大:就有希望吸引更厉害的员工。
这就是公司需要成为大公司的螺旋道路。
但是进入大公司是要有代价的。要从名校毕业、要创立一家大公司看得上的公司被大公司收购。
这些规则就是为了筛选,快速的筛选更有可能符合大公司的要求的人。大公司的 HR 和老板本质上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 老板的利益诉求:我希望能够招到更有能力的员工,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
- HR的诉求:我希望我能够招进来一个员工,这个员工符合招聘手册的要求,如果有天发现这个员工是一个蠢才,那么对不起,不怨我,我也是按照招聘手册来进行招聘的。为了更快地进行招聘,那么就把招聘的门槛提高,快速筛选出来更少的人,争取不用面试,就让某个人可以直接进来。老板事前很满意就行了,事后老板不满意又不能怨我就好了。
这就是现实中的屁股决定脑袋。他们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是正常的。 大公司也有足够的金钱去试错,招聘的人不满足需求,那就裁掉,重新招聘呗?不行就多招点,反正公司的钱不是HR的钱。
大公司的声望吸引名校的学生
名校的声望也会让大公司付出招聘到高分低能的代价(但这个代价是HR可以接受的)
再看国企招标
为什么大多数中标的公司都是大公司?因为在国企领导的心中:大公司更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往往很大的公司,都会有他们的核心产品,只有他们的核心产品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大公司之所以成为大公司,在他们核心产品的外围,会有很多边缘产品。如果,国企中标的是他们公司的边缘产品,那么其实很大可能质量并不怎么样。
作为国企领导来说:“关于这个项目,我已经为国家找了一个看起来牛逼可靠的公司了,能不能做好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如果可以做好,那么因为国企领导眼光好,找到了好公司;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可以说:“这个大公司就做不好,别的公司肯定也做不好”。所谓的大公司,只是国企领导的风险转移到他们身上而已。
其实,上边的话是由逻辑上的误区的。
- 招标的是大公司 != 做项目的是大公司的核心员工
- 项目的实施者 != 大公司的核心人员
- 项目的质量 != 大公司的牌子的尖端质量
大公司用核心产品赢得名望,再低质产品卖出高价钱。国企领导因为大公司的名望而讲自己的风险转移出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种非市场经济下,很多能够中标的大公司的老板都有很多背景。即使他们口头上连连否定,即使他们中标的产品质量那么低,可是他们依然可以中标。其中的弯弯绕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
当然,换位思考,如果让你坐上国企领导,你估计也会这样子。
还有一个大佬讲过的某故事,某个国企大集团想要开展某一块的业务,但是没有好的实施方式,所以,他们就去市面上,找了很多家公司,让他们去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来考察他们。经历了一轮筛选,筛选出来一批公司,再交给他们一些项目,继续做,经历长达三年的合作,最后敲定某个团队是这个大集团需要的团队。然后高价把这个团队全部招进大公司。
就是经过长时间地筛选,他们找到了他们希望找到的团队。不看名望,只看实际能力,但是付出了试错的成本以及时间的代价:他们付出了几年的事情,以及被筛选掉的团队的合作费用。
名望的获取本身就是有代价的
获取名望本身就是有代价的:考上清华北大是不是要付出代价?考上斯坦福、麻省理工是不是意味着更大的付出?
着重名望来评价也是有代价的:名校毕业的学生平均就是别普通的学校毕业的学生贵;大公司待过的员工平均的招聘成本就是比只在小公司呆过的员工贵。
这就是名望本身的罪与罚。
金钱、地位、名望
社会对个人的世俗评价更多偏重于:金钱、地位、名望。
我们一旦在金钱、地位、名望中占据一角,就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直播间:“我是大公司里的什么什么职位的员工,所以我出了本书,你看一看,也能进入大公司。”
其实,这里边逻辑也是有漏洞的,大v的学历和你一样吗?大V进入大公司的时期是现在吗?他现在还能进入大公司吗?是不是他现在也不符合大公司的招聘要求了呢?
我并没有否定“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永远没有错
我只是觉得,对个体而言:不要迷信名望。
在一些事情上,只看名望的代价,对个人来说,代价太大,个人是承担不起的。
终身学习
要坚持终身学习,名望只是你终身学习的一个附属品。
随手点个“在看”与分享吧~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