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周易》:大衍筮法

@TOC


前言

本文秉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讲解《周易》中引人入胜的算卦部分。本文中部分的图片来源于此地址,如有侵权,请联系736946693@qq.com删除。


1.爻与卦

1.1 阴爻与阳爻

  •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只有0与1的二进制世界。千年前的古人在冥冥中与我们达成了默契,在《周易》的世界中,组成卦基本单位就是“爻”,只区分阴爻与阳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经卦

  • 三根爻组成,称为经卦。也就是说,经卦一共有23种,即8种,也就是八卦。它们的名字和图像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1 先天八卦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别卦

  • 六根爻组成,称为别卦。也就是说,别卦一共有26种,即64种。它们的名字和图像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1 六爻

  • 第1爻称为初爻,如果是阳爻,称为初九;阴爻称为初六。
  • 第2爻称为二爻,如果是阳爻,称为九二;阴爻称为六二。
  • 第3爻称为三爻,如果是阳爻,称为九三;阴爻称为六三。
  • 第4爻称为四爻,如果是阳爻,称为九四;阴爻称为六四。
  • 第5要称为五爻,如果是阳爻,称为九五;阴爻称为六五。
  • 第6爻称为六爻,如果是阳爻,称为上九,阴爻称为上六。

2.大衍筮法

2.1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

2.1.1 天地之数

  • 10以内的奇数被称为天数
  • 10以内的偶数被称为地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2 大衍之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大衍筮法的操作

2.2.1 流程

  1. 一共有六组完全相同的操作,每一组操作可以得出一根爻
  2. 每一组操作分为三轮,每轮操作略有不同

2.2.2 第一组操作的准备

  1. 五十根算筹。在古代的筮仪当中,最标准的算筹是蓍草。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所实际用到的算筹数量是四十九。可以用任意棍状物代替
  2. 右手从五十根蓍草中随机抓取一根,放回盒子中,不参与这一组的演算

2.2.3 分而为二

  • 将剩余的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确保两边数量基本一致
  • 不可人为数数
  • 不可刻意不平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4 挂一以象三

  • 用左手的小指与无名指夹住一根右侧蓍草中取出的算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5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过揲

  • 用四整除左手所握的所有算筹,并且统计好过揲数与余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归奇于扐

  • 将余数“扐”在左手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挂二扐

  • 右侧蓍草进行过揲,得到另一扐,称为“扐二”,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6 结果

  • 挂一:必定为1
  • 扐一与扐二:只存在四种结果的组合,如果不是这四种中的一种,就是操作出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7 判断奇偶属性

  • 这里的奇偶不是指数学上的奇偶,而是根据一挂二扐之数除以四的商来判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8 第二轮及第三轮

  1. 将第一轮的一挂二扐之数放到一边,在第二轮中不再用到,但在进入下一组时恢复成五十根蓍草
  2. 第二轮的其他操作与第一轮完全一致,可能的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将第二轮的一挂二扐之数放到一边,在第三轮中不再用到,但在进入下一组时恢复成五十根蓍草
4. 第三轮的其他操作与第一轮完全一致,可能的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9 三变成爻

  • 至此,已经完成了一组的演算,可以得出一根爻了。现有以下两种方法得出爻,它们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挂扐法

  • 三奇为老阳之爻
  • 一奇二偶为少阳之爻
  • 二奇一偶为少阴之爻
  • 三偶为老阴之爻

它们的记号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过揲法

  • 过揲数=49-每轮的一挂二扐之数之和

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10 开始第二组

  • 至此,第一组操作就完全结束了,我们也得到了一爻,接下来,只要重复以上的操作,就可以依次得出六根爻,由下而上组成一个别卦,也被称为“本卦”。

2.3 少阴卦和少阳卦

  • 《周易》中,“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这一原则决定了少阴卦和少阳卦的划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变卦

  • 经过大衍筮法的十八轮演算过,我们得到了一个本卦,但是,我们还要经过一次变卦,得到的称为“之卦”,变卦的原则是:老变少不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解卦(卦爻辞解读)

  • 变卦一共有六种情况,分别是:六爻皆不变、一爻变、二爻变、三爻变、四爻变、五爻变、六爻都变。它们的解卦方式各不相同。

2.5.1 六爻皆不变

  • 最简单,只要看所卜得的这一卦的卦辞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2 一爻变

  • 本卦的唯一一根变爻的爻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3 二爻变

  • 结合本卦的两根变爻的爻辞
  • 如果两根变爻的爻辞有冲出,以在上的为主,以在下的为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4 三爻变

  • 结合本卦和之卦的卦辞
  • 如果两个卦象的卦辞有冲突:看初爻是否为变爻
  • 若初爻没变,以本卦的卦辞为主,以之卦的卦辞为辅
  • 若初爻为变爻,以之卦的卦辞为主,以本卦的卦辞为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5 四爻变

  • 结合之卦的两根变爻的爻辞
  • 如果两根变爻的爻辞有冲出,以在下的为主,以在上的为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6 五爻变

  • 之卦的唯一一根不变爻的爻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7 六爻都变

  • 只要看之卦的卦辞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外

  • 如果本卦是六根老阳,之卦是六根老阴,那么不应该查看坤卦的卦辞,而是查看“用六”这根爻辞
  • 如果本卦是六根老阴,之卦是六根老阳,那么不应该查看乾卦的卦辞,而是查看“用九”这根爻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周易》之象

3.1 八卦之象

3.1.1 与自然法则的对应

  1. 乾:天
  2. 坤:地
  3. 艮:山
  4. 兑:泽
  • 此四种代表了人和世界万物生存的空间
  1. 震:雷
  2. 巽:风
  3. 离:火
  4. 坎:水
  • 此四种代表了世界运动的法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2 与人伦关系的对应(乾坤生六子)

  1. 乾:父亲
  2. 坤:母亲
  3. 震:长子
  4. 巽:长女
  5. 坎:中子
  6. 离:中女
  7. 艮:少子
  8. 兑:少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六爻之象

  • 很多卦的爻辞,都将所象征的事物与相应的爻位进行结合。比如初爻的取象,往往是在空间上位于下方的事物;上爻的取象,往往是空间上位于上方的事物。下面以乾卦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初九:潜龙勿用。龙很委屈地潜藏在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了田地里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在深渊峡谷中闪转腾挪。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在天空中飞翔。
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得过高,已经到了究极之地

3.2.1 贞与悔

  • 一个别卦可以被拆分为两个经卦,其中,内卦被称为“”,外卦被称为“”。
  • 大衍筮法中,本卦被称为“贞”,之卦被称为“悔”。

3.2.2 三才之道

  • 六爻之象可以跟《系辞》中的“三才之道”相结合。其中,初爻和二爻象征地道,三爻和四爻象征人道,五爻和上爻象征天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判断吉凶

3.3.1 爻位的阴阳

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2 当位与不当位

  • 爻的阴阳和爻位的阴阳相符,称为当位(得位、得正),趋向于吉
  • 爻的阴阳和爻位的阴阳相逆,称为不当位(失位、失正),趋向于凶
  • 既济卦六根爻全为当位,被认为是最吉祥的一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判断吉凶的方法逻辑性很强,但变化性不足。

3.3.3 中位

  • 每卦中的二爻和五爻为中位。其中,二爻为内卦之中,五爻为外卦之中。凡是出现在二、五位置的爻,便可称之为“得中”“居中”或者“处中”,在全卦中处在重要而且有利的位置。
  • 凡是当位的爻,可称为有“正德”。凡是处在中位的爻,可称为有“中德”。最理想的状态,像是六二爻和九五爻那样,既有中德,又有正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 互体之象

  • 互体之象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六画别卦中的二、三、四爻和三、四、五爻单独提出,分别构成一个新的三画卦。所构成的新三画卦,称为互卦。
  • 根据《左传》筮例的记载,互体之象在解卦中的具体运用,是在八卦之象的基础上,分析卦变中所产生的互卦的象征,并将互卦之象与内卦、外卦之象相结合,共同运用到卦象分析之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学习了大衍筮法,关于卦象的具体解读,本文将不再详细展开,在算出一卦后,可自行查阅相关卦辞和爻辞。
以上。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