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强烈的动机
大部头的书通常艰深难懂,内容又出奇地多,阅读过程非常烧脑难以坚持,很容易看到一半就放弃。因此在翻开书之前就应该确定自己是否有强烈的动机。
你为什么要看这么厚的书?不看《C++Primer》,换成《21天精通C++》可不可以?如果不可以,给自己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的动机,是你达成目标后可以获得的某种东西,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意义非凡。
比如我大学时看《WINDOWS游戏编程大师技巧》,是因为我高中制作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桌游,大学学了编程就有强烈的意愿要电脑上实现出来,但学校教的内容无法支撑我的想法(学校只教控制台编程),因此我有了看这本书的动机。
保持专注
现在是碎片化学习时代,可以在坐公交时用百词斩背几个单词,可以在排队买单时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可以在开车时收听喜马拉雅FM里的课程。这些内容都是专门为碎片化的场景设计的,不需要很专注就能完成学习。
学习大部头的厚书则不一样,阅读大部头需要深入思考,大脑进入专注状态才能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进入这种状态需要十几分钟预热,一单被打断就要重新预热,因此阅读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充足的时间安静的环境远离手机、零食等让你分心的东西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中途休息不会中断专注状态,只有转移注意力的事才会中断,比如浏览新闻、回复微信等)
阅读方法
每章至少读两遍。 第一遍快速通读。这一步的目的是快速对章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这一章大概讲了什么东西。
阅读的时候逐字逐句把内容完整看一遍,如果有你熟悉的内容可以跳过。这个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不理解的概念、看不懂的逻辑等做好标记。不建议看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死磕,除非不弄明白真的无法读下去。
第二遍深入精读。第二步的目的是完成学习内容的全面理解。如果说第一步是绘画打草稿,第二步就是给草稿加上细节。
这一步具体看什么:
概念。概念在不同类型的书里可能是不同的东西,比如公式、定理、定义、论点等。确保自己理解了每一个概念。逻辑。概念是怎么来的,公式定理如何被证明和推导,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关键在于理解逻辑推导的思维过程。例子。概念和逻辑如何被使用,很多人认为例子不属于干货,看概念就可以了。实际上例子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概念。
如何高效阅读
真正的高效阅读,就是慢慢读。当你以“把书看完”为目标,希望快速阅读时,基本上已经和效率说再见了。这样很容易出现眼睛在看,脑子没动的情况。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从书上学到一个知识认为自己懂了,然后用它去做题、考试、工作,结果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于是就上网找各种资料找解决方案,最后发现书上把详细的步骤和问题的分析都写了一遍。所以高效阅读真的高效吗?
想缩短阅读时间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全部看完。一本600页以上的厚书,要么由浅入深跨越了好几个层次,要么事无巨细内容广泛,可以肯定其中有很多章节对你来说是用不上或理解不了的。这些内容对此时此刻的你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可以不看,或只做第一步快速通读。
看不懂怎么办
看不懂通常是因为:
缺少前置知识。有些知识,作者默认你懂,但你可能不懂。这就需要上网把所有不懂的内容全部查一遍,搞懂为止。逻辑过于抽象复杂。尝试自己动手推导逻辑,画图帮助理解。如果是可以操作的知识,比如编程,就实际去操作几次。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认为懂了,其实没懂。比如高中上减肥课的时候感觉都听懂了,做起题来就完全不会。这是因为我们只是浅层面的“懂了”,但没有深层的理解。
可以尝试用费曼技巧提升理解层次。把你刚学到的知识写出来,但要假设读者是5岁的孩子或80岁的老人,要怎么写才能让他们也能学明白?当你能给5岁的孩子或80岁的老人解释清楚时,就是真的理解了。
看完就忘怎么办
没有人能过目不忘,这事和背单词是一个道理,我曾学习各种背单词的技巧,什么联想法,词缀词根,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等,这些技巧确实可以提高背单词的效率,但时间久了还是一样忘得一干二净。
这是因为背单词是一个短期行为,你无法让背单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使用英语可以是一个长期行为,你可以让英语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每天都用英语阅读文章,用英语对话,就不会忘记单词。
阅读也是一样,各种阅读技巧、笔记技巧确实可以提高当时的效率。但想要获得长时间的记忆,就要把书中的内容用于实践,你要用这些知识来通过考试,用来完成工作,唯独不要用来假装自己看完了就很厉害。如果为了学一个用不上的东西看大部头厚书,无疑是自虐。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