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Node】深入浅出 Koa 的洋葱模型

标签:
JavaScript

本文将讲解 koa 的洋葱模型,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洋葱模型,以及它的原理实现。掌握洋葱模型对于理解 koa 至关重要,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洋葱模型

先来看一个 demo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 中间件1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1);

    next();

    console.log(2);

});


// 中间件 2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3);

    next();

    console.log(4);

});


app.listen(8000, '0.0.0.0', () => {

    console.log(`Server is starting`);

});


输出的结果是:

1
3
4
2

koa 中,中间件被 next() 方法分成了两部分。next() 方法上面部分会先执行,下面部门会在后续中间件执行全部结束之后再执行。可以通过下图直观看出:

https://img1.sycdn.imooc.com//6151e3010001a59510500954.jpg

在洋葱模型中,每一层相当于一个中间件,用来处理特定的功能,比如错误处理、Session 处理等等。其处理顺序先是 next() 前请求(Request,从外层到内层)然后执行 next() 函数,最后是 next() 后响应(Response,从内层到外层),也就是说每一个中间件都有两次处理时机

https://img1.sycdn.imooc.com//6151e30300017c0004700411.jpg

为什么 Koa 使用洋葱模型

假如不是洋葱模型,我们中间件依赖于其他中间件的逻辑的话,我们要怎么处理?

比如,我们需要知道一个请求或者操作 db 的耗时是多少,而且想获取其他中间件的信息。在 koa 中,我们可以使用 async await 的方式结合洋葱模型做到。

app.use(async(ctx, next) => {

  const start = new Date();

  await next();

  const delta = new Date() - start;

  console.log (`请求耗时: ${delta} MS`);

  console.log('拿到上一次请求的结果:', ctx.state.baiduHTML);

})


app.use(async(ctx, next) => {

  // 处理 db 或者进行 HTTP 请求

  ctx.state.baiduHTML = await axios.get('http://baidu.com');

})

https://img1.sycdn.imooc.com//6151e3030001acdb12400915.jpg

而假如没有洋葱模型,这是做不到的。

深入 Koa 洋葱模型

我们以文章开始时候的 demo 来分析一下 koa 内部的实现。

const Koa = require('koa');


//Applications

const app = new Koa();


// 中间件1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1);

  next();

  console.log(2);

});


// 中间件 2 

app.use((ctx, next) => {

  console.log(3);

  next();

  console.log(4);

});


app.listen(9000, '0.0.0.0', () => {

    console.log(`Server is starting`);

});


use 方法

use 方法就是做了一件事,维护得到 middleware 中间件数组

  use(fn) {

    // ...

    // 维护中间件数组——middleware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listen 方法 和 callback 方法

执行 app.listen 方法的时候,其实是 Node.js 原生 http 模块 createServer 方法创建了一个服务,其回调为 callback 方法。callback 方法中就有我们今天的重点 compose 函数,它的返回是一个 Promise 函数。

  listen(...args) {

    debug('listen');

    // node http 创建一个服务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callback() {

    // 返回值是一个函数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创建 ctx 上下文环境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handleRequest 中会执行 compose 函数中返回的 Promise 函数并返回结果。

  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res.statusCode = 404;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onFinished(res, onerror);

    // 执行 compose 中返回的函数,将结果返回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koa-compose

compose 函数引用的是 koa-compose 这个库。其实现如下所示: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 last called middleware #

    let index = -1

    // 一开始的时候传入为 0,后续会递增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 假如没有递增,则说明执行了多次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 拿到当前的中间件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 当 fn 为空的时候,就会开始执行 next() 后面部分的代码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执行中间件,留意这两个参数,都是中间件的传参,第一个是上下文,第二个是 next 函数

        // 也就是说执行 next 的时候也就是调用 dispatch 函数的时候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代码很简单,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执行流程是怎样的:

当我们执行第一次的时候,调用的是 dispatch(0),这个时候 i 为 0,fn 为第一个中间件函数。并执行中间件,留意这两个参数,都是中间件的传参,第一个是上下文,第二个是 next 函数。也就是说中间件执行 next 的时候也就是调用 dispatch 函数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执行 next 逻辑的时候就会执行下一个中间件的原因: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当第二、第三次执行 dispatch 的时候,跟第一次一样,分别开始执行第二、第三个中间件,执行 next() 的时候开始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当执行到第三个中间件的时候,执行到 next() 的时候,dispatch 函数传入的参数是 3,fnundefined。这个时候就会执行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这个时候就会执行第三个中间件 next() 之后的代码,然后是第二个、第一个,从而形成了洋葱模型。

其过程如下所示:

https://img1.sycdn.imooc.com//6151e3c100019ebe08881388.jpg

简易版 compose

模范 koa 的逻辑,我们可以写一个简易版的 compose。方便大家的理解:

const middleware = []

let mw1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next前,第一个中间件")

    await next()

    console.log("next后,第一个中间件")

}

let mw2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next前,第二个中间件")

    await next()

    console.log("next后,第二个中间件")

}

let mw3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第三个中间件,没有next了")

}


function use(mw) {

  middleware.push(mw);

}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ctx, next) => {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const fn = middleware[i];

      if (!fn) return;

      return fn(ctx, dispatch.bind(null, i+1));

    }

  }

}


use(mw1);

use(mw2);

use(mw3);


const fn = compose(middleware);


fn();


总结

Koa 的洋葱模型指的是以 next() 函数为分割点,先由外到内执行 Request 的逻辑,再由内到外执行 Response 的逻辑。通过洋葱模型,将多个中间件之间通信等变得更加可行和简单。其实现的原理并不是很复杂,主要是 compose 方法。


作者:Gopal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12031464237694983
来源: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