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NIO Selector
Selector是Java NIO中的一个组件,用于检查一个或多个NIO Channel的状态是否处于可读、可写。如此可以实现单线程管理多个channels,也就是可以管理多个网络链接。
前面说过通道就是连接,比如同一时间有很多连接过来,这些连接,也就是channel都会注册到Selector中,Selector就会巡视这些channel,看看哪些可以操作(可读或者可写),并不会进行读写操作。而仅仅进行巡视,并不是很麻烦,所以即使Selector是单个线程也是很有效率的,大家不妨想象一下for循环几万次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输出一个字符串,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很少就能明白。
Selector之所以叫多路复用,是因为Selector这个线程可以在多个线程之间检查复用,不像bio那样一个线程只负责一个连接。通道连接来了以后要自己注册到Selector中,注册完会返回一个SelectionKey,表示Selector和被注册的channel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份凭证。
Selector每次执行select就会返回就绪的通道个数,并更新所有就绪的SelectionKey的状态。下一步就可以迭代所有通道,进行处理了。
服务端代码
上面的理论说完了,下面说一下服务端代码的流程。nio的编程比较复杂和麻烦,所以代码会比bio多很多。首先初始化的时候第一步要创建Selector: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有了Selector后,服务端要专门创建一个 ServerSocketChannel 去接收客户端的请求连接,这个channel也需要注册到Selector中: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Channel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创建
server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设置为非阻塞
serverChannel.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port), 1024); //绑定端口
server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设置类型为接收连接的线程,并注册到Selector中
上面最后一行的SelectionKey.OP_ACCEPT表示serverChannel只对接收连接有兴趣,其它事不会做,也就是说在把通道注册到Selector中的时候,要告诉Selector通道专门负责做哪一类的事。一个通道可以做的事有四个类型:
SelectionKey.OP_CONNECT //对请求有兴趣
SelectionKey.OP_ACCEPT //对接收有兴趣
SelectionKey.OP_READ //对读操作有兴趣
SelectionKey.OP_WRITE //对写操作有兴趣
初始化服务器的代码如下:
一旦向Selector注册了一个或多个channel后,就可以调用select方法来获取channel,select方法会返回所有处于就绪状态的channel,常用select方法具体如下:
int select()
int select(long timeout)
int selectNow()
select()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int,代表有多少channel处于就绪了。也就是自上一次select后有多少channel进入就绪。
在调用select并返回了有channel就绪之后,可以通过选中的key集合来获取channel,这个操作通过调用selectedKeys()方法:
Set selectedKeys = selector.selectedKeys();
接下来看一下获取通道的代码:
上面的逻辑很简单,调用select和selectedKeys获取所有可以操作通道,然后迭代并交给handlerInput方法去处理。这就是selecto获取和r处理所有通道的循环流程。通道分为四种类型,所以通道处理的时候,可以进行四种判断:
while(keyIterator.hasNext()){
SelectionKey key = keyIterator.next(); if(key.isAcceptable()) { // 判断通道是不是一个可以接收类型的通道,用在服务端处理的时候做判断 } else if (key.isConnectable()) { // 是否是一个连接类型的通道 } else if (key.isReadable()) { // 通道可读的时候处理 } else if (key.isWritable()) { // 通道可写的时候处理 } keyIterator.remove();
}
上面是根据通道四种类型总共要做的四种判断,最后一行注意,通道处理完后,一定要进行remove,否则还会继续处理。
来看一下接收连接的请求处理:
上面的代码逻辑就是发现一个新请求后,使用SocketChannel接收,然后设置为非阻塞的,最后注册到selector中,设置类型为SelectionKey.OP_READ,最后的sk.attach(num++);表示设置连接的编号。
当连接可读的时候,处理代码如下:
这个代码虽然多,但是逻辑简单,就是读取数据打印到控制台,最后的doWrite方法就是返回信息到客户端:
这里服务端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两种判断,实际开发中channel存在几种类型就要做几种判断。这里的nio服务端的程序只是一个简单的版本,很多问题比如半包都没有考虑,但是即使这样,也比bio要复杂很多。
客户端代码
客户端代码和服务端流程上差不多,
这里使用的是SocketChannel,注册的时候,客户端要连接服务端,所以类型为SelectionKey.OP_CONNECT,循环获取channel的流程和服务端一样:
看一下处理的方法:
上面判断连接成功后,会发一个消息到服务端,前面看到服务端接收到消息后会自动给客户端返回一个消息,所以客户度也要写一个读的操作:
读的逻辑也是把读到的内容写到控制台。
NIO特性
NIO使用事件驱动模型,以前一个线程只能处理一个连接,现在单个线程可以处理很多channel,相同请求数量的情况下避免线程过多的缺点。NIO是非阻塞IO,IO读写不再阻塞,而是返回0。基于block块的传输,通常比基于流的传输更高效,并且有更高级的IO函数,zero-copy零拷贝等特性,IO多路复用大大提高了java网络应用的可伸缩性和实用性。
NIO只能说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并发量大的时候有优势,但是如果连接数只有几百,并发也不高的情况下,nio并不一定比bio好,速度也不一定比bio快。
NIO屏蔽了底层实现,不同的操作系统多路复用模型也是不同的,比如Linux的epoll,FreeBSD的Kqueue等等,NIO基于各个操作系统的IO系统实现,在不同的平台运行还是有差异存在的,而且编程很困难,容易出各种问题,有很多陷阱,熟练掌握nio需要很多经验和技术功底。
通过上面的总结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netty这样的框架,会把各种复杂的问题屏蔽掉,让高性能的网络编程变得简单可靠。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