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我的业务方老大(下文统称为卓老板)吐槽了,说我产品思维不够,让我多站在运营(我做的是一个后台系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
前几天卓老板提出了一个需求,做一个数据分析的页面,要有标签选择,特征选择,最终图表展示。
我解释一下这个需求做什么的,做电商的或者做其他行业的可能都有这种给通过一些特征人群打标签,就跟微信里面的添加标签一样,但是你微信里面打标签维度可能比较单一,比如同学标签、同事等,而我们这里打标签是针对多个特征的,比如年龄在 20 岁到 30 岁之间的,这是一个特征,然后女的,又是一个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就会圈出一些人,然后做定向推送,做千人千面嘛,然而这个数据分析做的就是针对每个特征的属性做分析。
给我提完需求之后就让我去做界面了,然后今天拿去卓老板看的时候,他就问我,你觉得要是你是运营,你会用吗?
我当时一脸懵逼,因为我做的,我肯定知道怎么用,但是我怎么站在运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呢?然后回答得不好,没有抓到重点,就被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你觉得你合格吗?虽然当时很想说,我要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那么我就去做产品经理了。但是我当时很清楚,是我自己能力不够,卓老板对我有这么高的要求,是希望我有这些能力的,而且他说的很对,而且他给的方案也很合理。
对于数据分析,那么最重要的是分析,而我设计出来的页面,在选择标签(用的一个带有单选的表格,把每个标签的各种属性展示在表格里)和选择特征(树形结构,一棵比较大的树,占用的位置比较多)上占用了一整个屏幕了,然而最重要的分析图表在最下面,要滑动屏幕才能看到,而且一个图差不多都占用了 1/2 个屏幕,那么运营在用的时候获取到的信息量就很少。
在被卓老板这一顿教训之后,确实清楚了自己在产品,在站在用户这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还欠缺,自己只是在做一个码农,在完成上级交下来的任务,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这个功能是用来干啥的,能带给用户什么价值,这个功能重点是想去体现什么的。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他是一个技术人,技术超屌,据说写代码飞快,然后在产品方面还这么强,难怪他能在这么年轻就能做到管理者。
经过我的思考,我相处了以下几条原因,程序员应该要具有产品意识:
1. 优秀的产品经理是非常少的。
其实真正的产品经理既需要天赋,也离不开训练,他起码应当具备严密的思维,在产品尚未开发出来之前,可以在大脑里全面地推敲;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将关于产品的设想和规划准确传达给相关各方;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便客观判断用户的反馈;如果再加上一点技术背景,就更好了。不幸的是,目前这样的产品经理少之又少,相当部分的产品经理都是拍脑袋派(我想到了,这个就应该这么办,你别多问)、唯上派(你别问我说的有没有道理,老板就是这么要求的),甚至就干脆就是“功能经理”。如果程序员没有产品意识,又不幸与这样的产品经理搭配工作,结果往往稀里糊涂就掉到坑里,更可惜的是,连反思提高的余地都没有。
还好我们公司的产品都还比较不错,也愿意听我们程序员的建议,一起商量,一起改进,但是今天在高哥的星球里就有个球友被产品经理坑惨了的经历,你要是懂产品,你就可以跟他怼,要是不懂,那么只能默默忍受了,为了自己的地位,懂点产品真的有必要。
2. 产品经理是不能面面俱到的。
一款产品包含有许多个层面和方面,它们最终都是由程序员(开发人员)一点点完成的,产品经理即便涉及了实现过程,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处处负责。另一方面,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是全方位的,必然有许多细节是产品经理注意不到也想不到的,用户对它们却可能非常在意。如果负责实现的程序员在这些方面多一点思考,往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甚至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 开发工作其实是更广义的“产品”的一部分。
好的产品离不开好的开发,只有好的开发却不能保证有好的产品。想做出好的产品,开发人员当然需要理解产品。这里不妨对大家都熟悉“三个工匠”的故事做个变通:规划城市的是设计师,工匠只负责砌砖,但是只甘心于自己干活对外不闻不问的工匠,与知道“这是美丽城市一部分”并积极思考的工匠相比,后者营造出美丽城市的可能性显然更高,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也更大。
所以,如果程序员想做出一款用户满意的产品,与其期待遇到巨细靡遗的靠谱的产品经理,还不如培养自己的产品意识,超越单纯的实现去思考问题。
一个有温度的前端,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