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距离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小树已经成材,孩童也已是少年,我们又走过了人生的十年,可是有些人的年华却永远地静止在了那场灾难里,所以回答问题之前,让我们再次对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
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一次沉痛的教训,也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拷问。十年后回头看,正如白岩松说得那样:我们必须要用改变、进步和保护更多人的安全感去面对这一个十周年的日子。我觉得它不是彩旗飘扬的时刻,不是敲锣打鼓的时刻。
汶川地震带给国人的伤痛是无以言喻的,特别是那些亲身历经并痛失亲人的人,对于他们,这场灾难带来的必然是终生难平的心灵创伤,逝去的生命终究无法回来,他们只能背负着内心的悲痛,更加珍惜当下生活,努力而坚强地向前看。
同时,这场灾难也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汶川地震中无论是逃生还是救援,无论是技术还是装备都暴露出种种缺陷,比如学校对学生的逃生、避灾教育力度还不够强,很多学生在面对灾难时不懂得如何采取有效的逃生措施;救援技术及救援装备等也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十年过去了,如今无论是逃生教育,还是灾难救援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升级,国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这十年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地震防御的研究,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机构号,我们着重说一下近年来AI技术在地震的监测及防护中的发展。
众所周知,地震的监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科学家潜心研究多年,进行了各种尝试,包括对前震、电磁干扰、地下水水文、地震云、动物异常行为等进行多种分析,却并没有得出太精确的结论,对于地震的监测结果经常存在数量级的偏差。但有了AI技术的加入,地震监测、信息发布、灾后救援等工作可能变的不一样。
一、人类在地震消息实时发布方面已经实现了AI技术的应用
去年8月8日晚,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随即发布了由AI机器人用时25秒自动编写的消息,消息中包含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人口热力、周边村镇、历史地震等大众普遍关注的内容。如此迅速而精准的发布,为人们在应对地震灾害、快速实施抗震救援中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效率。
二、AI技术有望提高地震检测的敏感度与精确度
美国科学家把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各种数据让AI进行学习,以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让AI去预测地震,结果AI成功的预测了模拟的地震。虽然AI预测实际发生的地震目前还没有发生,但此项研究成果已经让AI技术和大数据成为地震预测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这其中的原理科学家也在分析,得出的结论是AI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信号”变化,可能在人类研究的过程中被作为噪声滤掉了,虽然目前这些“信号”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也说不清楚,但是AI的确可以从这些无法被人类科学家分析的信号中发现地震的可能性,准确程度还非常高。
最近,名为“ConvNetQuake”的一套AI测震系统面世,这套系统精度方面比之前的系统提高了17倍,即使是非常微弱的地震也能也能探测到。从技术的角度讲,“ConvNetQuake”系统就是通过深度学习来检测地震与地震位置,它所运用的算法不仅可以识别板块挤压、火山等自然活动引起的地震,还可以识别工业爆破、安装拆除等工业活动所产生的人为晃动,并对其强度进行精确的测量。这套系统在地震前兆感知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更早的识别地震前兆,迅速做出地震的情况评估。
三、AI技术还可能被应用到灾难救援工作中,提高救援效率
AI与大数据结合,可以预测地震发生后的破坏程度,发现被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让救援工作可以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目前,One Concern公司正在研发这项技术,通过收集某个地区的地形、建筑物分布、建筑材料、建筑物寿命等相关数据,然后让AI去学习其中的规律。AI将这些知识和地震发生后的相关数据结合进行分析,得出地震破坏情况的强弱分布,生成一张灾害地图,有了这张图,救灾人员可以更科学的分配救援力量,制定疏散路线,大大提高地震救援的效果。而这一切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
虽然目前AI和大数据预测地震技术还算不上成熟,利用AI技术分析地震的方法也并没有被大规模使用,但是长久来看,AI和大数据已经为人类对地震的研究带来一缕曙光,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应对措施,把伤害控制到最低。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十年后,其惨重教训提高了我们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前行在防灾救灾的道路上,也让我们迫切希望能把最先进的科技应用到防灾救灾当中。在这个问题上,每个行走在科技前沿的技术人员,都有着重要责任!
十年过去了,愿你心中始终有爱,无畏前行!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