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Nature:读博不该有害身体健康

安妮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自从读了博,头发越来越少,精力越来越差,和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越来越穷……

而手里的研究,还是没什么进展。

现在,连Nature都知道了你的苦,今天专门发表了社论,标题就叫:

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
读博不该有害健康!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08c00010cb906830241.jpg

坐下来,认真谈

作为一个学术期刊,Nature还是要靠学术的方式解决博士群体的健康问题,他们参与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福祉会议今天开幕。

这场会议在英国布莱顿举行,讨论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以及维护研究生们福祉的实践方式,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UKCGE)、Nature、萨塞克斯大学和朴茨茅斯大学都是这届会议的主办方。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0a80001727a06780415.jpg

会期只有两天,虽然并非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但是门票在去年11月开卖之后就迅速卖光了。来自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八个国家的180多名科学家、心理学家、大学管理者和学而生将会参加这场会议。

为什么这么火?还不是因为博士圈槽点太多。

会议嘉宾之一、德比大学的心理医生&学生福祉研究负责人Gareth Hughes说,很多学术界的人把吃苦当荣誉,大家觉得如果一个人好好读博不摸鱼,那他肯定会累出病来,这种想法简直匪夷所思。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0bb000120c705830582.jpg

而且,他认为这种“读博会累出病来”的文化,让研究生们过度劳累,压力巨大,影响了学界的人才培养。

许多年轻的学术研究人员还没有正儿八经开始研究就已经累趴下了,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很多明明很有天分的人才,因为受不了这种压迫博士生的文化而离开了,即使是留下的人也会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因此,这场会议将会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方向。

会议主办方UKCGE主任Owen Gower说,虽然学校里对心理健康的讨论多了起来,但我们还没有针对研究生福祉的共识,所以这场会议将会确定未来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集合多方的能量,进行集体行动。

最扎心的研究

既然是Nature办的会议,那还是要拿研究说话的。

比利时的一项针对数三千多名博士的调查发现,博士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两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其中抑郁症的风险格外高。

他们经常出现抑郁、失眠、开心不起来、压力大、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失去信心、无法集中精力等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最近几周经历了至少两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出现了超过4种症状。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0cd00018e2706930460.jpg

另外,亚利桑那大学也进行过相关的调查,他们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博士处在超过平均水平的压力中。

类似的研究还在继续,去年,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和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拿出了150万英镑(1324万人民币)来进行17个项目的研究。

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比如,他们发现短期的博士和博士后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案;许多博士和老板之间的权力平衡是有问题的;很多学生不想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因为担心这会伤害他们的职业生涯。

博士的生活真的如这篇Nature报道所说?就中国博士生的真实经历来说,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惨不过博士

读博是项高门槛的活动,在中国,读博的人数只增不减,在扩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教育部各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博士生近几年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并在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后,中国博士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1490001f06310801352.jpg

 图片来自网易新闻 | 数读

怀抱科研理想与学术追求的博士生,但现实读书生涯中却让博士生难过,抑郁比例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每个博士都各有各的苦……

离诺贝尔奖还远,但离诺贝尔不远了

在知乎“读博压力有多大”问题下,2.2k网友赞同了这个回答,不少博士生认为读博绝对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可能会累出人命。

很多博士生自称“科研狗”,比“程序猿”艰苦一些。

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公司的“996”根本不叫事,科研+教学+项目及各类繁琐的日常工作,早11到晚11,每周7天连轴转很常见,堪称711实验室。

这还只是读博所需的“基本配置”,知乎机器学习优秀回答者@霍德华表示:

读博准确说是247,7天24小时铺在科研上,解决不完的问题,哪怕做完实验了,满脑子也还是科研的问题,吃饭在想,洗澡在想,做梦都在想。

超长待机时间累人,累心,脱发、失眠、抑郁、酗酒、家暴、自杀等副产物迎面而来。

去年10月,浙大侯姓博士失联,警方在钱塘江某处大桥上发现了侯同学的包和一具尸体。其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15b000164bf06130457.jpg

 打捞现场 | 图片来自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今年2月,斯坦福中国博士自杀,在读5年级年仅26岁,本科毕业于中科大。事件发生后,斯坦福校长公布了校方开设的心理疏导专线电话。

https://img1.sycdn.imooc.com//5cdd716b0001513405480431.jpg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知乎神经科学优秀话题回答者@Owl of Minerva表示,读完博士,身体多半是毁了。

最怕不过毫无进展,但就是怕啥来啥

读博是个漫长又缺乏成就感的过程,你取得的每一点点进展,都要消耗很大力气,需要长达数日甚至数月的阅读、学习、积累、创新,而不是靠惯性。

知乎网友@毛羽立的回答一语道破天机,获得了2千多人赞同。

谁都想要有创新性的优秀论文,但总会苦于止步在探索一个小小的过程上。再加上导师“随你去”“你自己观察下”的态度,绝望感可能经常浮现。

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压力又会翻倍。

知乎网友表示,读博后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都说创新是最难的,在科研方面能用勤奋解决的问题都不叫做问题。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看到每日忙忙碌碌、实验反反复复但没有进展的自己。

知乎@winningman表示,而纵观整个科研界,越来越像期刊灌水的专职行业。

所有化学的二级学科,几乎都在炒概念,刷文章,灌水,换汤不换药。科研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程序式流水加工,或是博眼球、跟风、炒热点。

总之,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作出成绩,一个字:难。

与同龄人严重脱节

读了博士,大部分人年级也都不小了。

博士读上几年,毕业又成为一件“说不准”“不知道”“不好说”的事,年近30,老家同龄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而博士生似乎一无所有。

感觉和世界脱节严重。

有知乎网友觉得读博后很难感知到别人的痛苦,无法感同身受。

比如朋友失恋了……失恋能有这次实验样品被污染了痛苦吗???

也想理解,但奈何情感的反馈开始变得缓慢单一。

烦躁不仅来源于自己,甚至来源于自己的大后方:父母。此前流行一句话:新时代不孝有三:出国、单身、读博。

这样来说,读博简直是三宗罪于一身啊。

无法在身边陪伴他们尽孝,没时间关系终身大事,不出国镀金相当于书白读,加之父母可能也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

读博,真是进退两难。

One More Thing

其实,困扰当代博士生的,还有经济问题。

当小学同窗当了个体户已经奔驰宝马,自己的补贴连养活自己都够呛,心里的确也不好受。

当然了,关于这个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忧。至少毕业之后工资高一些呀。

你怎么看?

—  —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