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介绍
VSM向量空间模型
在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第一步都是将要处理的字、词或文本转换成向量,毕竟计算机不懂文字,它只会处理数字。把词转换成向量我们有one hot, word embedding。到了文档层级,既然文档是由词语组成的,那么可以试着用词语来表示文档。来看看一个用one hot表示文章的例子:
假设词汇表有 ['one', 'apple','a','day','an'], 此时只使用one hot,即只判断记录词是否出现,不记录词的频率
文章a = "one day". 那么 它的向量则是 [1,0,0,1,0]
文章b = "an apple", 则代表b的向量是[0,1,0,0,1]
one hot表示法虽然简单,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只记录词出现与否,词的区分能力被认为是一样的等等,由此人们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核心思想就是表示出一个词的辨别能力。词语的辨别能力是指:这个词将一篇文档从其它文档中区分出来的能力(或者将一个类从其它类区分出来的能力),比如说一篇文章出现 "算法" 这个词较多,那么它通常会是计算机等领域的文章,而不太可能会是体育、艺术类的文章。
就拿之前的例子而言,an和One这种词明显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因此它们的辨别能力不强,而apple就比它们好一点,那么在特征权重计算中,它的权重就会比其它两个高一些。
由此,每个词语对应一个维度,每个词语有一定的权重(由训练语料训练出来,代表这个词区分各类文档或各个标签的能力),再结合词语在文本出现的次数,就能够构成一个多维向量,将文档成功投射到多维空间中,这就是向量空间模型。投射之后,计算文章之间的相似度就可以有很多方法了,比如直接计算空间当中的距离啊,cosine啊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文章归到和它相似度高的那类中,由此完成文档分类的过程。
旧方法
为什么需要提出新的权重计算方法呢?因为旧的不够好,不够好在哪里?论文给出了理由:
大多数监督学习的计算方法基于词在 PC(positive category) 和 NC(negative category) 中的出现次数,就会有以下问题:
PC是单独一个类, 而 NC包含多个类,而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数字,那么显然NC的数目要远远大于PC,在权重计算中也会占主导地位。
NC包含多个类,仅归为一个数字后,词语在这些类中的分布信息就丢失了
计算权重得基于标签,但测试文档本身就不具备标签
对于非监督的计算方法,就拿tf-idf来说,其能力在于将一篇文档从其它文档区分出来,而不是将一个类从其它类区分出来。
文章列举了其它较为流行的权重计算方法,并依照上面提出的问题一一举出了例子。
tf·idf
作为最流行的权重计算方法,其计算方法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tf(i,j),即词i在文章j中出现的频率: , 用词i出现的次数 / 这篇文章总长即可
另一个是 idf(i,j),称为逆文档频率,和这个词出现的文档数相关: , 用文档总数 / 出现了 i 的文档数目,而后再取log,一般为了防止分母为0会在分母上加一
最终的 tf-idf就等于两者相乘。
tf·chi
基于统计的卡方检验和下面一些计算方法都基于以下这个表格:
image
A:类别k中出现了词j的文档数目
B:除类别k外的其它类出现了词j的文档总数,用词j出现的文档总数 - A 即可
C:负文档数目,即类别k中不包含词j的数目,用 类别k的文章总数-A
D:其它类别不包含词j的数目,用其它类文档总数 - B
卡方检验的原始公式和近似公式:
image
tf·ig
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增加了这个信息使得系统的熵降低了多少。
在特征权重计算中,以词语出现与否分别计算整个语料库的熵,以熵的差值作为词语的信息增益,即词的权重。
image
P(Ci):表示类别Ci出现的概率,用Ci包含的文档数除以文档总数
P(t):词语T出现的概率,用出现过T的文档数除以总文档数
P(Ci|t):出现T的时候,类别Ci出现的概率,用出现了T并且属于类别Ci的文档数除以出现了T的文档数
P(~t):词语T不出现的概率,用 1 - P(t) 即可
P(Ci|~t)表示未出现T的时候,类别Ci出现的概率,用未出现了T并且属于类别Ci的文档数除以未出现T的文档数
tf·eccd
论文 Entropy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同样提出了一种基于熵的权重计算方法
image
image
tf·rf
由于表格中B、D的数目显然很大,为了避免它们带来的影响,人们提出了relevance frequency(rf),只是用 a和c的比值来表明一个词的辨别能力。
image
iqf·qf·icf
这篇论文 Term weighting schemes for question categorization 面对短文本(用户提出的问题)提出三种新的权重计算方式: iqf*qf*icf、qf*icf 和 vrf。
和rf相比,iqf*qf*icf额外考虑了一个词出现了类数目,然而正如论文提出的那样,只考虑了类的数目,却没有考虑到词在这些类内部的分布情况。
image
image
新的权重计算方法
tf·dc
论文论证了用熵来表示词语辨别能力的可行性,由此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 dc: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思想基于两点:
辨别能力和词语在所有类的集中程度有关,词语集中程度越高,则它只出现在很少几个类,那么它的辨别能力就越高
集中程度越高的词,具有的熵越小
image
H(t)即代表t的熵, f(t,ci)表明词语t在类别 ci出现的文档数目
由于 ,在除了log(|C|)之后就能将熵化为[0,1]区间,这使得同一篇文章内的词有了可比性。
tf·bdc
考虑到现实中语料库类别包含的文档数目有差异,并非理想中所有类的文档数大致相等,那么为了平衡类之间的规模差异,论文在dc的基础上提出了bdc:balanced 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为了避免大类文档数目过多带来的偏差,论文将绝对频率换成了概率,由此平衡类之间的差异。
image
复现过程
用特征权重进行文本分类的思路
文本分类的整个过程如下:
通过训练语料库计算得到词语权重,并通过将语料库文章投影成向量构成训练特征,标签则为类标签索引,以此训练KNN或SVM模型。 此步主要得到三样东西:
词语权重表
词汇表:计算词语频率后删减频率过高和过低的词的产物,每个词汇表里面的词将作为一维,每篇文章为 1*n 的向量,n为词汇表大小。
模型参数
对于每篇测试文档:
根据词汇表删去无关词汇
查词语权重表,若使用tf则额外计算每个词语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 得到每个词语的词语权重,由此得到文档的向量表示
将文档向量作为特征输入分类模型中,得到预测结果
数据处理
语料库和论文中同样选用路透社的语料 Reuters-21578 R8,鉴于Reuters的语料是有名的难处理再加上复现的重点不在此,因此笔者直接使用处理好的语料:Reuters-21578 R8,TrainingSet, TestSet .
获得语料之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在于制作特征向量和标签。
我的特征向量和标签制作方法是:
对于文档,首先将所有词转换成one hot,转换使用了sklearn.preprocessing中的Encoder,然而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于one hot的顺序,因为Encoder会按照词汇出现顺序设置one hot的顺序,因此我的做法是把文档的词连接在词汇表后面一起导入Encoder,而后再对生成的one hot进行截取,因为词汇表的顺序和大小是固定的,所以截取也很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词汇表设置为全局的,并且仅在训练集中构造词汇表,而测试集仅用词汇表进行筛选。
对于类别标签,同样在训练集中构造标签表,而后串接起来导入Encoder再截取,然后用argmax获得唯一的1所在的下标,由此将字符串转换成了单个数字。
维度压缩
在复现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小问题就是维度过大,虽然只使用了几MB的语料库,但要是把每个词都作为一维的话,那就有将近两万维,刚开始直接运行的时候电脑就报出超出内存的错误了。
解决方法就是删去频率过高和过低的词:
统计训练语料中的词语频率得到词频表和词汇表
使用Counter得到各个频率的词汇数目并使用matplotlib.pyplot将词汇频率绘制成直方图,此外还将词汇表的长度作为额外参考
根据长度、频率分布挑选阈值,根据上下界删减词汇表
根据词汇表删去训练和测试语料的其它词,仅保留在词汇表中的词语。
通过这么个维度压缩,使得维度从两万维降低到五千多维,不仅加快了运行速度,减少了运行需要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停用词和自造词的干扰。
image
<center>删减前</center>
image
<center>删减后</center>
KNN中的cos近似
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小问题在于sklearn中的KNN提供的计算距离的函数并没有cos距离,而后在寻找解决方案时发现了这条stackoverflow上的回答:
回答分为两个方面:
指出为什么cosine相似度没有在sklearn包中:
cosine相似度在两个向量完全一样时的输出结果是1,在它们完全相反时结果是-1,而这严格上并不能算作衡量指标,其它如欧几里得距离,向量相似度越高距离越小即越接近于0. (不过为什么通过1-cos近似),因此不能使用knn的加速结构来加快运算。
给出了解决方法:
可以自行实现cos相似度并作为函数参数传进去,代价就是不能使用knn中用于加速的结构,只能使用暴力计算。
第二个方案比较巧妙,通过深入到公式的转换把计算cosine相似度转换成用归一化之后的欧几里得即可。
image
看完之后笔者被那个公式转换惊叹到,而后果断地采用了这个方案,在计算出文档向量之后,额外做一次归一化,之后只需要正常传入knn,距离函数用默认的欧几里得距离即可。
论文细节
论文中的实验部分有这么一句话:
To represent test documents with category-specific schemes, e.g., tf·chi, tf·ig, tf·eccd, tf·rf and iqf·qf·icf, we adopt a popular method in previous studies hat assigning the maximum value among |C| estimated weights to each term in test documents.
鉴于笔者缺乏大量阅读英文文档的经验,再加上当时没有考虑到实现,所以阅读论文的时候始终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后来在实现话中提到的 tf-chi、tf-ig等方法时程序频繁报出词典key error,而后想起这句似乎关键但并不太明白什么意思的话,再结合实现时候的问题,终于明白了。
权重计算方法如 tf-idf 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 tf ,由一个词在一篇文章内出现的频率得到,训练集和测试集均要计算,用python代码表示即是一个两层的词典
tf[document][word] = frequency[document][word] / doclength[document]
另一个是 idf ,由一个词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文档数和文档总数计算得到,对于训练集是需要计算得到的,对于测试集则相当于权重词典,要用的时候直接查就行,而它的表现形式在tf-idf中是一个单层的词典,idf只计算每个词,和词在哪个类中没有关系。
tf_idf[document][word] = tf[document][word] * idf[word]
而对于如chi等词,它们词权重计算不仅和词相关,还和类别相关。意思就是每个词的权重在不同类是不一样的,用代码表示出来即是:
tf_chi[document][word] = tf[document][word] * chi[label][word]
那么就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是测试集的词在测试文档属于的类中不存在怎么办?那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若是词在所属类中不存在权重,那么就在其它类里面选择这个词权重最大的那个作为权重,用代码表示就是:
if weights[labell].has_key(word): tf_chi[doc][word] *= weights[labell][word]else: tf_chi[doc][word] *= max([ weights[x][word] for x in weights if weights[x].has_key(word)])
由此,缺失的拼图找到了,笔者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些权重计算方法。
衡量标准
根据论文原文,实验采用了两种衡量标准:MicroF1和MacroF1:
MicroF1就是一般说的准确率:预测正确的数目 / 测试样本总数
MacroF1 就是通常的F1的均值:
: 正确预测为C的数目 / 预测为C的总数
: 正确预测为C的数目 / 真实为C的数目TP: true positive 属于C被分到C(预测正确)
TN: true nagative 属于C被分到其它类(预测错误)
FP: false positive 不属于C被正确分类(预测正确)
FN: false nagative 不属于C被分到C(预测错误)
复现结果
下面是复现之后的结果:
笔者在未调参的SVM、KNN上,使用Reuters R8语料库的结果(KNN邻居数在1-35内选择结果最优的):
image
image
论文给出的最终结果:
image
笔者复现的在Reuters R8中KNN邻居数和MicroF1的关系:
作者:Zedom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a10de4b10b1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