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混淆脚本程序是件困难的事,效果远不及传统程序的混淆力度。毕竟,脚本的初衷就是简单易用。诸多先天不足的特征,使得混淆难以深入实施。
然而从理论上这似乎也说不通,只要是图灵完备的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相同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网上有使用 JavaScript 实现的 x86 模拟器,我们抛开性能不说,单论功能,它和本地系统是一样的。因此使用传统工具混淆的程序,同样也是能在浏览器中运行的!
当然,这个代价不免有些太大。为了保护一段逻辑,还得加载一个庞大的模拟器和操作系统,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这个思路还是很有意义的 —— 将需要保护的代码逻辑,放入模拟器中执行。
事实上类似的方案也早已存在,例如大名鼎鼎的 VMProtect。在浏览器端同样也有应用的案例,例如 Google 曾经开发的 reCaptcha 验证系统,也用到了模拟器来保护重要逻辑。
如何将前端脚本程序,变成可被模拟器运行的指令?我们从最简单的案例开始讲解。
字节码
和传统的编译型程序不同,脚本程序始终是带语法的文本代码。如何将一段充满各种可读单词的代码,尽可能多得使用数字来描述?例如这段代码:
var 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el.text = 'alert(123)';document.body.appendChild(el);
其中就有变量名 el、字符串 'script'、全局变量 document、属性 body 等可读单词。
对于变量名来说,普通的压缩工具就能很好处理,变成诸如 a、b、c 这样的短名字;但是字符串和属性,又该如何处理?
熟悉 JS 的都知道 obj.key
和 obj['key']
是相等的。而且全局变量都是 window 下的属性。因此,我们可把全局变量和属性都变成字符串的形式:
var el = window['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el['text'] = 'alert(123)';window['document']['body']['appendChild'](el);
这时,整个代码中除了 window 之外,都是字符串了。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将代码数字化,那就将数字以外的常量都提取出来,放到一个单独的数组里:
var MEM = [ window, 'document', 'createElement', 'script', 'text', 'alert(123)', 'body', 'appendChild'];
这样,就可以用 MEM[数字]
代替一切了:
var el = MEM[0][ MEM[1] ][ MEM[2] ]( MEM[3] );el[ MEM[4] ] = MEM[5];MEM[0][ MEM[1] ][ MEM[6] ][ MEM[7] ](el);
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了吧。不过这只是对常量进行替换,语法仍然存在,因此还是能推测出大致的逻辑。不少基于语法树的混淆工具,大多就到这一步。
下面我们进一步,将语法展开:
var A, X, Y, ZA = MEM[0] // windowX = MEM[1] // 'document'X = A[X] // X = window['document']A = MEM[2] // 'createElement'Y = MEM[3] // 'script'A = X[A](Y) // 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Y = MEM[4] // 'text'Z = MEM[5] // 'alert(123)'A[Y] = Z // A['text'] = 'alert(123)'Y = MEM[6] // 'body'X = X[Y] // X = document['body']Y = MEM[7] // 'appendChild'X[Y](A) // body['appendChild'](A)
由于失去了语法,因此需要一些临时变量来保存中间值,这里使用 A、X、Y、Z 四个变量来暂存。
这时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基本操作。我们到了脚本层面最低级的形式。(可以试着粘到控制台,仍能正常运行~ 或者点击 jsfiddle.net/qLtojr5z/ 演示)
观察上述代码,其中有大量相似操作,我们尝试用代号来进行替换。例如读取 MEM[i] 操作,使用 LDR(Load Reg)来描述:
r = MEM[i] => LDR r, i
同样的,属性读写操作,也进行类似替换:
r1 = r2[r3] => GET r1, r2, r3r1[r2] = r3 => SET r1, r2, r3
对于方法调用操作,暂且用 CAL 来表示参数正好为 1 个的情况,并且返回值统一存放在 A 中:
A = r1[r2](r3) => CAL r1, r2, r3
现在,我们用这个几个虚拟代号,重新描述上述逻辑:
LDR A, 0LDR X, 1GET X, A, XLDR A, 2LDR Y, 3CAL X, A, YLDR Y, 4LDR Z, 5SET A, Y, ZLDR Y, 6GET X, X, YLDR Y, 7CAL X, Y, A
这是不是有一种汇编指令的感觉!之后的处理过程自然就很明确了,我们将这些可读的文本汇编码,转换成二进制字节码。
例如用 1 代表 LDR 指令,2 代表 GET 指令。。。同样的,暂存器也可以用数字表示,例如用 0 代表 A ,1 代表 X。。。
汇编码 | 字节码 |
---|---|
LDR A, 5 | 01 00 00 05 |
GET X, Y, Z | 02 01 02 03 |
SET Z, Y, X | 03 03 02 01 |
... | ... |
于是之前那段程序逻辑,最终就能用纯数字表示了:
01 00 00 00 01 01 00 01 02 01 00 01 01 00 00 0201 02 00 03 04 01 00 02 01 02 00 04 01 03 00 0503 00 02 03 01 02 00 06 02 01 01 02 01 02 00 0704 01 02 00
注意,这部分只是程序逻辑的指令数据,那些字符串等常量数据并不在此,需要另外存储。
模拟器
我们的字节码在浏览器看来,只是一堆数据而已,并无实际意义。因此需要一个模拟器,来解释执行这些数据。
模拟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原理是非常简单的 —— 根据指令数据,做相应操作而已。例如遇到 1,执行读取存储操作;遇到 2,执行访问属性操作。。。
REG = []; // 暂存器do { opcode = MEM[pc++]; switch (opcode) { case 1: // LDR ... case 2: // GET ... case 3: // SET r1 = MEM[pc++]; r2 = MEM[pc++]; r3 = MEM[pc++]; obj = REG[r1]; key = REG[r2]; val = REG[r3]; obj[key] = val; ... }} while (...)
[运行演示]
我们将字节码当做二进制数据加载到存储中,然后使用一个计数器,指向当前指令所在的存储位置,暂且称之 pc(program counter)。每执行一条指令,pc 进行相应增加,指向下一条指令。周而复始。
这样,一个模拟器的雏形就出现了。
我们可以添加更多的指令,例如算数、位运算等等,使模拟器变得更完善。同一个指令,也可以有多种模式。例如 LDR 指令,地址可以是立即数、暂存器,或是 暂存器+立即数、暂存器+暂存器 等多种模式,方便各种寻址操作。
指令越丰富,相应的逻辑实现就越简单。相反,指令越少,同样的操作就需要多个指令组合才能完成。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 Brainfuck 程序,它只提供极少的指令,因此即便非常简单的功能,也需要大量冗长的组合才能完成。
当然,指令越丰富模拟器也会越庞大,因此得根据实际需求折中考虑。
跳转指令
程序不可能永远都是顺着执行的,否则一下就执行完了。因此还需跳转操作,可反复执行先前指令。最简单的跳转,就是无条件跳转,我们暂且用 JMP(Jump)来表示:
Label: ... JMP Label
和传统语言 BASIC 或 C 的 goto 一样,在汇编文本层面,可以使用 label 作为跳转的目标。当然 label 只是个标记而已,并不存在于最终的字节码中。最终存储的,只是目标指令所在的位置。
因此当模拟器解释 JMP 指令时,仅仅是修改 pc 而已:
...switch (opcode) { ... case OP_JMP: ... pc = r; ...}
有跳转指令,我们就可以灵活操控流程,完全不必按照 JS 那死板的流程控制了。
事实上,这个指令集和 JS 源码已经毫无关系。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其他语言,编译出相应的虚拟指令。最终的字节码,显然也是无法还原出 语义化 的 JS 代码的。
分支指令
除了无条件跳转,还有带条件的。例如这段代码:
var str = prompt('password'); if (str == 'hello') { alert('OK');} else { alert('Fail');}
按照先前的方式,我们将其转换成最低级的 JS 代码:
var MEM = [window, 'prompt', 'password', 'hello', 'alert', 'OK', 'Fail']var A, X, Y, ZX = MEM[0] // X = windowA = MEM[1]Y = MEM[2]A = X[A](Y) // A = window['prompt']('password')Y = MEM[3] // Y = 'hello'if (A == Y) A = MEM[5] // A = 'OK'else A = MEM[6] // A = 'Fail'Y = MEM[4]X[Y](A) // window['alert'](A)
相比之前,现在多了判断操作。因此,我们再添加一个带条件的跳转指令。例如当 r1 != r2 时执行跳转:
JNE r1, r2, label
这样,我们就能和 JMP 指令组合,来表达上述逻辑了:
... ; 注释 LDR Y, 3 ; Y = 'hello' JNE A, Y, L_ELSE ; if (A != Y) goto L_ELSE LDR A, 5 ; A = 'OK' JMP L_ENDL_ELSE: LDR A, 6 ; A = 'Fail'L_END: ... CAL X, Y, A ; alert(A)
有了 != 判断,自然也可实现 == 判断。不过为了方便使用,我们可提供更丰富的分支操作。例如 JS 中的各种判断:
跳转指令 | 条件 | 备注 |
---|---|---|
JE | r1 == r2 | Jump if Equal |
JNE | r1 != r2 | Jump if Not Equal |
JES | r1 === r2 | Jump if Equal Strict |
JNES | r1 !== r2 | Jump if Not Equal Strict |
JG | r1 > r2 | Jump if Greater |
JGE | r1 >= r2 | Jump if Greater or Equal |
JL | r1 < r2 | Jump if Less |
JLE | r1 <= r2 | Jump if Less or Equal |
JIN | r1 in r2 | Jump if IN |
JINSOF | r1 instanceof r2 | Jump if INStanceOF |
甚至对于一些常见情况,还可再进一步封装:
跳转指令 | 条件 |
---|---|
JTRUE | r1 === true |
JFALSE | r1 === false |
JZERO | r1 === 0 |
JNULL | r1 === null |
JUNDEF | r1 === undefined |
... | ... |
不过,有时我们只想判断,未必要跳转。例如:
isOK = (stat == 200);
对于这种情况,使用跳转指令也能满足,只是显得略为累赘。如果想更精简,则可添加纯粹的判断指令,例如:
A = (r1 != r2) => TEST_NE r1, r2A = (r1 in r2) => TEST_IN r1, r2...
当然,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JS 操作
既然我们的模拟器是用于浏览器环境,显然应该提供完善的 JS/DOM 操作。因此我们再添加几个脚本相关的指令,例如:
指令 | 功能 | 备注 |
---|---|---|
CONCAT r1, r2, r3 | r1 = r2 + r3 | 字符拼接 |
OBJECT r1 | r1 = {} | 创建对象 |
TYPEOF r1, r2 | r1 = typeof r2 | typeof |
DELETE r1, r2 | delete r1[r2] | delete |
NEWCAL r1, ... | A = new r1(...) | new |
这里提一下 JS 的 +
操作符:它既可以用于数字加法,也可用于字符串拼接。为了不和 ADD 指令混在一起,我们可单独提供一个字符串拼接的指令。
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供回调函数?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实现一个完全兼容 JS 的字节码模拟器,但事实上这是相当复杂的。JS 有众多灵活的特征,例如闭包、with、eval 等等,要实现这些,相当于得重新造一个 JS 引擎,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只需提供一些常用的操作就可以了。闭包之类的特性,就可以不考虑了。不过回调函数还是需要支持的,例如这段代码:
button.onclick = function() { ... };
我们可设计一个指令,将相应的 label 封装成一个函数对象:
FUN r, label ; r = makeCallback(...)label: ...
这样,就能提供给 DOM 使用了:
L_CLICK: ...L_MAIN: ... ; A = button, X = 'onclick' FUNC Y, L_CLICK ; Y = makeCallback(...) SET A, X, Y ; A['onclick'] = Y
至于封装的细节,大致就这样:
function makeCallback(pc) {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vm.run(pc); };}
在回调函数里,让模拟器从 pc 的位置开始解释,这样就让某些指令异步执行了。
这里简单的演示一下。例如这个回调函数:
var i = 0;function render() { txt.value = i++; if (i <= 255) { requestAnimationFrame(render); }}render();
将其转换成字节码:
0000 05 03 00 00 MOV Z, 00004 01 00 00 00 L_TIMER: LDR A, 00008 01 01 00 01 LDR X, 1000C 02 02 00 01 GET Y, A, X0010 01 01 00 02 LDR X, 20014 03 02 01 03 SET Y, X, Z0018 06 03 00 00 INC Z001C 05 01 00 ff MOV X, 2550020 07 03 01 10 JG Z, X, L_END0024 01 01 00 03 LDR X, 30028 08 02 00 04 FUN Y, L_TIMER002C 04 00 01 02 CAL A, X, Y0030 00 00 00 00 L_END: BRK
运行演示
在脚本层面上还有个特殊流程,那就是错误捕获。例如这样的 JS 逻辑:
try { // safe} catch (...) { // handler}
这使用指令并不难描述。我们可定义两个指令,分别用于捕获的开启和关闭:
CATCH L_ERR ... ; safe ... UNCATCH ...L_ERR: ... ; handler
当模拟器遇到 CATCH 指令时,使用 try 解释后续指令,若有错误发生,则进入 label 的位置;当遇到 UNCATCH 指令时,则退出当前递归,返回上一层的捕获:
function run(...) { ... case OP_CATCH: try { run(...); // 安全模式 递归 } catch (e) { pc = ... // 错误处理流程 } ... case OP_UNCATCH: return;
这样,就能放心地执行一些可能报错的操作了。
类似的逻辑实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关于模拟器的基本原理简介,就到此为止。不过我们的目标并非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模拟器,而是利用模拟器来保护代码逻辑。
逻辑保护
相比过去那些基于 AST(抽象语法树)的混淆方案,使用模拟器可以实施得更深入。大致可以在这几点上对抗:
编译过程
指令编码
指令混淆
编译过程
从源程序到字节码,需要一个编译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的混淆效果,例如一些优化工作会对逻辑进行调整。和传统的编译型语言一样,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反编译的代码,是很难回到原始语义的。(不知大家是否见过那些自称能把 exe 程序还原成 c 代码的工具,结果当然是惨不忍睹)
由于模拟器难以完全兼容 JS 所有的特性,因此不能直接用于现有的脚本。需混淆的代码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编写,例如不能使用 with、eval 等高级特性。所以,不推荐对整个程序都进行混淆,而是只针对一些核心逻辑。
如果核心部分只是算法,甚至完全可以不用 JS 编写,而是选择 C 这种更适合计算的语言。我们可以使用 clang 编译出 LLVM 中间码,然后开发一个 LLVM Backend 插件,将中间码编译成我们模拟器的目标指令。
LLVM 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系统。它不仅可用于程序的优化,同样也可实现程序的「劣化」,让逻辑变得更乱更难分析。例如在计算过程中,插入大量的中间步骤,干扰逻辑的分析。
指令编码
因为模拟器的指令是我们自创的,所以对方在逆向分析之前,必须了解指令的编码格式,才能成功反编译。因此,在编码上又可以进行一些对抗。
传统的指令编码大多都有规律,因为那是从解码复杂度以及性能上考虑。例如:
switch (opcode) { ... case OP_SET: r1 = MEM[pc++]; r2 = MEM[pc++]; r3 = MEM[pc++]; ...
这么简单明了的解码过程,显然是很容易分析的。而我们最终目标是混淆,性能并非是第一位。因此可使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编码格式,来增加解码的复杂度。
例如,使用各种逻辑位运算,并且不同的指令格式也各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在性能损失可接受的范围内,将解码过程变得极其复杂,使分析变得更困难。
a = MEM[pc++]b = MEM[pc++]if (a & 128) if (a & 64) // OP_SET r1 = (a >> 4) & 16 r2 = (b & 16) ^ ~r1 r3 = (b >> 4 & 16) ^ r1 ...
当然再复杂的格式也有破解的时候。因此我们不能永远使用一种格式,而必须不定期的进行升级。不过,每次升级都得重新设计一遍,会不会很麻烦?
如果编码格式由人工制定,那显然是很麻烦的。因此必须借助工具,自动化生成「编码器」和「解释器」。我们只需设计一些策略就可以了,让工具将这些套路随机组合,生成千奇百怪的格式。最终格式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都不需要了解:)
总之,用最简单的正向设计达到最困难的逆向分析,这就符合对抗的意义了。
指令混淆
指令本身也是内存中的数据。因此和普通数据一样,指令数据也能被修改,例如当前指令可以修改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这样就可以在运行时动态调整程序行为了。
利用这个特征,我们可对程序的大部分指令事先进行加密,然后在运行时再逐步解密。假如程序有 a、b、c、d 几个部分,我们事先将 b、c、d 部分进行简单加密,只保留明文的 a 部分。
当程序执行 a 部分时,将 b 部分的二进制数据进行解密,还原出明文指令;执行到 b 部分时,还原 c 部分,同时再将 a 部分加密回去。。。这样变执行边释放,就能避免一出来就能看到所有指令,从而增加分析成本。
另外,在字节码的层面上,跳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因此可跳到某个指令的中间:
位置 字节码 汇编码0000 02 01 02 03 GET X, Y, Z0004 05 00 01 JMP 0001
这样就能执行 01 02 03 05 这串字节码,即 LDR Y, 0x0305
了。利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将一些指令伪装起来,实现花指令的效果。
类似的对抗思路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事实上,这些大多是传统程序的混淆方案,之所以能用到 JS 上,得益于模拟器消除了平台间的差距,从而使得前端脚本也能享受到前人积累的对抗技术,完全不必自创一些看似炫酷实则毫无意义的混淆方案。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