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源:快 ASO 研究院 作者:Mia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大数据,这个词汇对于每一个人都并不陌生,或者可以说处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的每一个人就相当于一个数据载体,你每下载一个新的APP、每进行一次身份认证、每填写一次兴趣爱好、每提交一笔购物订单、每完成一次评论……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完善你自身在网络上的数据库,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填写、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那数据库里的数据量就会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完善。
那获取方收集到了这些信息,并通过这些海量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分析,然后根据得出来的用户属性以及分析结果,帮助每一款产品做出优化决策。
比如,工具类APP,一份用户画像可以为产品优化提供方向,并提升用户体验;电商类APP,可以根据每一位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搜索、商品浏览记录以及交易订单进行数据分析,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商品推荐,以此提高购买率。
所以,我的产品越来越完善,用户用着越来越方便,这本是利用大数据的初衷。
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利用获取到的大数据开始进行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也是“大数据杀熟”这一词汇出现的原因。
也就是说,你作为一家水果店的常客,不仅享受不到老客户优惠的待遇,还因为你的经常光顾,导致你向水果店老板泄露了相关信息,比如你总买进口水果、不爱问价、手上戴着名牌表、门口停着进口车等一系列“大数据”信息,而掌握这些信息的老板故意抬高价,本来20元一斤的水果,卖给你就是30元一斤
相反的,那些平常不怎么光顾店里生意,或者刚刚搬到这附近的住户,往往能以原价或者更优惠的价格买到跟熟客一样的水果。这样的情况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遇到过。
这么说吧,目前应用商店里比较热门的凡是会涉及交易的APP,几乎都被用户不同程度的反映有“杀熟”行为,小编整理了网上呼声比较多的几条评论:
1、一款APP叫做“**管家”,性质与12306一样,但是会经常显示余票紧张,提示加价才可以抢票,但是打开12306APP显示余票充足;
2、在携程、去哪儿网,购买同样的机票,经常订票的老客户看到的票价要比新客户或者不经常订票的客户显示的价格高,就连酒店住宿费用也是同样道理;
3、在某票票APP花钱买了会员,票价要比非会员更高;
4、同样是买某视频网站的会员,iPhone用户比Android手机用户多花几十块钱;
5、滴滴打车平台,同一条路线,消费高的账户要比消费低的账户估价更高;
6、在外卖软件上天天订餐、订餐金额高的都没有优惠券,订餐少的反而天天有优惠券。
其中,关于携程对于“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官方进行了说明:
“针对日前网上所谓“酒店同房不同价”的疑问,携程排查和分析了网友列出来的问题类型,并逐一做出释疑。其中问题包括:不同手机、账号是否定价不同;会员等级如何形成;如何领取优惠券;遇到问题如何反馈等几个方面。
携程网官方的解释称,携程平台上同一会员等级、同一产品,在同一时间上价格是一致的,用户看到的差异,有的是因为用户领用或购买优惠券造成的,有的本身就不是同一种产品,此外酒店产品根据用户偏好推荐,同一时间搜索同一酒店,也会因为推荐房型不一致而导致展示差异。
而会员等级则是根据用户累计的积分、消费金额以及信用记录情况,综合评定的。用户可以通过领券、筛选“低价优先”来获取更低价格。遇到价格不一致情况,可通过截图反馈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
1、携程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
2、用户看到的所谓价格不同,可能是因为你没有优惠券或者针对用户习惯,推荐的房型不一样;
3、携程现在着手的只有页面展示上的优化。
这个声明在小编看来底气不足,缺少信服度,也未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利用大数据“杀熟”,搞价格歧视,其实引起更多的是大家的负面情绪,小编采访过身边的朋友,大多数人在意的不是多花了多少钱,而是对于价格上的差异他们一点知情权都没有,哪怕自己不够资格参加优惠活动或者拿优惠券,不是不能接受,只是现在这种情况,就像背地里被别人区别对待,所以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负面情绪很难被几句官方回应就能消除的。
除此之外,大数据影响的不仅仅是行业的发展,还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比如前段时间滴滴打车“空姐遇害”事件,以及网络上经常发生的假扮熟人进行“金融诈骗”的案件,一旦某个掌握了你个人信息的平台把你的相关信息泄露出去,不法分子就极有可能趁虚而入,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你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别人来掌控的。
李彦宏说过,中国人相对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外国人)那么敏感。“如果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是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中国人)是愿意这么做的”。无论这个观点是对是错,小编只是觉得,如果中国人对于隐私问题真的很敏感,不愿意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的话,那还会有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吗?
难道就没有阻止“大数据杀熟”的方法吗?
法律与道德的制约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法律对于掌握大数据企业的制约,越来越重视,用户对于泄露隐私可能会带来危害的敏感程度,也越来越强。
所以,作为一家企业,利用技术上的小聪明满足自己的贪欲,并在侵犯用户权益的基础上进行违背道德、法律的交易,这样的产品,道路不会走太远。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篡改。
如果电商加入了区块链技术,那买家与卖家整个交易流程都会被写入硬盘,任何人不能随意篡改,所以同一个平台,用一款产品,卖你100元,卖别人50元,这些信息都会公开透明的展示出来,买家也可以随时控告黑心卖家维护自身权益。
由此可见,对于现在存在“大数据杀熟”嫌疑的平台,与其准备公关稿发声明,不如花时间搞技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新产品的催生
在网络上,小编看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价格歧视愈演愈烈,会不会有专门的企业或组织,提供专门的软件,来协助掩盖用户的使用习惯。”
这个并不是没有可能,近段时间在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所以,如果真的出现一款能帮助用户掩盖使用习惯的软件,会有相当大的一群潜在用户愿意去尝试使用。
不过,掩盖用户习惯,“大数据”变“假数据”,这应该是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不想看到的情况。
“大数据”本没有错,“杀熟”也只是其衍生的寄生虫般的存在。
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积极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并遵守最一开始利用大数据的初衷,这才是互联网公司为下半场发展考虑的重中之重。
作者:勤诚数据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22f0d299b70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