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MDCC上看到冯老师关于组件化的ppt,觉得这个技术对于现今的Android开发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这几天趁着国庆假期,对其作了一点思考,以文章的形式作一个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组件化,以及在进行组件化改造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前几天在MDCC上看到冯老师关于组件化的ppt,觉得这个技术对于现今的Android开发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这几天趁着国庆假期,对其作了一点思考,以文章的形式作一个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组件化,以及在进行组件化改造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关于组件化的资料:
首先关于冯老师的组件化分享,大家可以去看这个repo,里面是这次MDCC关于Android的一些分享。
其次,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repo,是一个关于组件化的实践,我也是先看了这个demo再写的这篇文章,所以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差不多的,大家也可以学习一下。
什么是组件化
在说组件化之前,相信大家对Android上的插件化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插件化的出现,让我们的App的运行的时候能够动态的进行组装,就像我们使用chrome的插件一样,非常的方便,甚至演变到后期,插件化越来越像[虚拟机]发展,使用一个类似[boot]的壳,就可以像Java虚拟机加载Java文件一样加载一个App。
组件化可以说和插件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插件化是在[运行时],而组件化是在[编译时]。换句话说,插件化是基于多APK的,而组件化本质上还是只有一个APK。相信大家在平时工作中会有这样一个苦恼,那就是编译一个App的时间实在是太太太太太长了,特别是一个比较大的应用,可能2,3分钟都不够,对于一些耐心好的同学,可以去喝一杯咖啡,思考一下人生,而像我这样急性子的人嘛,简直就是噩梦,在等待编译的时候经常手足无措。[组件化]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整个App的各个业务被分离了,所以它们之间的耦合度也就被降低了,各个业务线可以由专门的开发同学进行开发,相互之间也不会有干扰,提升开发效率。
可以看到,在没有进行组件化改造的情况下,我们的App依赖的各条业务线是捆绑在一起的,根本没办法解耦,更别说模块的复用了,可以说整个App就是各条业务线混合在一起的一个大容器。
下面那张图是进行了组件化分离之后,各个业务线分离,逻辑变得清晰,每个业务线都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业务线的上游或者下游。更重要的是,它们每一个都可以单独编译,缩减了编译的时间。也正因为这一点,各个业务线的研发也可以做到互相不干扰,加快了开发的速度。
如何进行组件化
对于组件化的实践,之前的方式就是各个组件以AAR的形式输出,主App去依赖那些AAR,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成本会有一点大,主要是以AAR形式输出的话,在每次修改之后都要重新去打一次AAR,非常的麻烦,所以冯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就是以Debug模式和Release模式去区分,在Debug模式下,各个业务线作为Application可以单独运行,而在Release模式下,则作为Library,可以提供给主App进行依赖。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每个业务线的平行开发,在Release模式下再合到一起,非常的灵活。
那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这里以一个demo为例,让我们先看看整个as工程的结构。
忽略那个moduler,它是一个gradle插件,可以看到主App就是app模块,而bizone,biztwo和bizthree代表的就是三条业务线,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module。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全局的变量去标记是Debug模式还是Release模式,当然大家也可以使用gradle的build type,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是自己设一个标记会好一点,因为这样更加灵活,对于一些混淆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置Debug模式,再启用build type的release就可以去验证了。
1 | if (isDebug.toBoolean()) { |
通过在业务module的gradle配置文件中判断是否是Debug模式去区分是Application还是Library,这和之前提供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这种组件化方式最核心的地方。
1 | dependencies { |
这是主App的gradle依赖,在Release模式下,直接compile那几个业务module就好了。
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已经可以进行组件化开发了,很简单有没有。
但是需要考虑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有一些不存在UI的业务,或者说一些业务没办法独立运行,需要一个触发源。这种情况下,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其他某个已存在的module去触发它们,或者使用一个类似于DebugActivity的东西来当作触发源,而这样的DebugOnly的东西是不应该打包到Release模式中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gradle配置去做一些自动化的东西。
1 | sourceSets { |
通过上面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在Release的环境下去除掉debug包里的东西 。另外需要两个Manifest文件的原因是在Debug模式下,我们需要一个Activity标示为MAIN和LAUNCHER,而Release模式下则不需要。
关于这一点,我和冯老师也进行过沟通,下面是他的回答: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想在Debug模式下使用主App去依赖业务,是没有办法通过compile的方式去实现的,因为Debug模式下各个业务线是Application,没有办法compile,这种时候,你就需要手动去将业务module的AAR添加到App中进行依赖。业务module的AAR可以在对应的build目录下找到。这个操作可以通过gradle插件去进行自动化的完成,至于怎么写对应的插件大家自己去实现吧,比较的简单。
怎么样更好的组件化
当我们完成了组件化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需要利用一些框架或者说技术让我们的组件化之路更加完善。这里首当其冲所需要的就是URLRouter。
所谓URLRouter,就是通过类似打开网页的方式去通过路由打开一个Activity,而非直接通过显式Intent去方式去进行跳转。那是因为在进行了组件化开发之后,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了,我们再使用显式Intent的方式去联系每个模块之间中间结构就会显得耦合性比较大,而且在Debug模式下也没办法使用显式Intent的方式去进行模块间的跳转。使用URLRouter的方式则可以很好的解耦,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里的第三种方式。
无非就是在配置Activity的时候设置一些data。
1 | <activity android:name=".SubBizActivity"> |
然后在跳转的时候使用setData的方式进行跳转。
1 | String url = "appName://bizTwo/someWorks"; |
就像图中所示的一样,通过URLRouter,我们就可以将业务线之间的关系解耦,互相调用也很方便。
当然要做到完善,这样的URLRouter最好是封装成一个库,减少上层的开发并且增强鲁棒性。
还有一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组件化需要用到gradle的一些特性,比如上面说的分Debug和Release模式,在Release模式下不要编译DebugOnly的东西等等。而这样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去完成,而不需要开发每次新建一个module都去手写一遍。
具体的方式我这里想到的就是使用Android Studio的自定义模板。具体关于自定义模板的教程我这里不详细讲了,毕竟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
对于组件化这个场景,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改写gradle.properties.ftl这个文件,添加一个isDebug属性。然后改写的build.gradle.ftl文件,添加我前面所写的那些sourceSets闭包里的代码。这些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有机会的话下次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讲如何自定义Android Studio的模板。
关于组件化的思考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组件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也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组件化。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技术其实对于纯开发而言难度是不大的,真正的难度在于如何剥离现有的业务线。粒度大拆分比较容易,但是不利于今后的维护。粒度小需要对业务有很深的理解,但是能很好的解耦并且提高灵活度,所以具体的情况需要在具体的实际开发中进行分析。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