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GET 架构设计的新技能
在这一个多月里,我工作在一个采用插件化的原生 Android 应用项目上。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及编写原生 Android 代码的技能不断提升,我开始思索如何去解锁移动应用新架构。对,我就是在说 Growth 5.0。
两星期前,我尝试使用了 Kotlin + React Native + Dore + WebView 搭建了一个简单的 Android 移动应用模板。为了尝试解决 Growth 3.0+ 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启动速度慢、架构复杂等等的问题。
PS:作为 Architecture 练习计划的一部分,我将采用规范一些的叙述方式来展开。
业务架构
技术远景
方案对比
架构设计方案
持续集成设计
测试策略
架构实施
即下图:
业务架构
技术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而产生的。
脱离了业务,技术就没有了存在的前提。脱离了业务的架构不叫 “架构”,而叫刷流氓,又或者是画大饼。业务由于其本身拥有其特定的技术场景,往往是对技术决策影响最大的部分。
因此,开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些业务,这里以 Growth 为例。
Growth 的价值定位是:带你成为顶尖开发者。
复杂一点的说明就是:Growth 提供 编程学习服务 使用 Web开发路线 帮助 新手 Web 程序员 解决 Web 学习路径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更复杂一些的说明(电梯演讲):
\ | \ |
---|---|
对于 | 缺少 Web 体系经验的程序员 |
他们有 | 书籍、在线教程、论坛、技术问答、练习项目 |
我们的产品 | 编程学习软件 Growth |
是一个 | 移动应用 |
它可以 | 涵盖Web开发的流程及技术栈,Web开发的学习路线、成长衡量等各方面。 |
但他不同于 | segmentfault、知乎 |
它的优势是 | 拥有完整的 Web 开发流程(知识图谱)、配套完整的电子书、提供练习及学习工具。 |
在原有的业务架构下,我们拥有 Growth、探索、社区、练习四个核心业务,以及用户中心的功能。
Growth(首页),即带有详细介绍的 Web 应用的生命周期,能帮助开发者理解 Web 应用的构建流程。
探索,以辅助开发者了解 Web 应用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常用工具、练手项目、技能测验、读书路线等等。
练习,通过这些练习项目,来帮助开发者更好的掌握知识。
社区,一个简易的论坛。
用户中心,一些用户的收藏数据、应用相关的设置等等。
这就是业务上的主要架构,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技术上的事务。
技术远景
远景,即想象中未来的远大景象。技术远景,即想象中未来的技术方面的远大景象。
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的是项目的业务远景。而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在一个项目里,我们也已经创建自己的技术远景。一来,我们可以创建出可持续演进的架构;二来,可以满足个人的技能需求。
以 Growth 为例,我的最基本的技术需求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然后才是一个跨平台的技术设施——减少构建时间。
从 Growth 1.0、Growth 2.0 采用的 Ionic,到 Growth 3.0 采用的 React Native,它都优先采用新的技术来帮助自己成长,并使用了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框架。而这几个不同的版本里,也拥有其对应的不同技术问题
Growth 1.0 主要是 Angular 1.x 的跳崖式升级,使之变成不可维护的系统。
Growth 2.0 则是 Angular 2.x 那庞大的构建体积,带来了启动时间慢的问题。
Growth 3.0 则是,React Native 生成的
index.android.bundle
文件有 3.1M,这个体积相当的大,以至于即使在高通的骁龙 835 处理器上,也需要 4~5 秒的打开时间。
而在 Growth 5.0 的设计构架里,考虑到 React Native 本身的不加密,其对于应用来说,存在一些安全的风险。我决定引入 Native 的计划,来从架构上说明,这个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加密的。
因此,对于我而言,从技术上的期望就是:
使用新技术带来成长
让应用长期可维护
拥有跨平台的基础设施
插件化方案
方案对比
对于普通的应用来说,其需要从不同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其选择的核心,取决于项目所依赖的关键点。如在 Growth 有两个关键点:代码复用程度、应用性能。
这个时候就需要罗列出不同系统的优缺点,并从中选择合适自己的一部分。
如下数据(纯属个人使用体验总结,没有任何的数据基础):
\ | 原生 | React Native | NativeScript | 混合应用 |
---|---|---|---|---|
开发效率 | 2 | 4 | 3 | 5 |
跨平台程度 | 0 | 3 | 3 | 4 |
性能 | 5 | 4 | 4 | 2 |
成熟度 | 5 | 4 | 3 | 5 |
安全性 | 5 | 3 | 4 | 2 |
总计 | 17 | 18 | 17 | 18 |
PS:NativeScript 在安全性上比 React Native 好一点点的原因是,使用 NativeScript 的人相对少一点,所以技术成本就高一些。毕竟,macOS 和 Android 手机上也是有病毒的。
考虑到我打算结合不同的几个框架,所以这里就不需要选择了。
技术方案
在定下了基本的技术方案后,就差不多是时候进行架构设计了。
现今的很多应用里,也是采用多种技术栈结合的架构,如淘宝的 Android 原生 + Weex + WebView,或者支付宝(不确定有没有 Weex)。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个大型应用,都会在应用里嵌入 WebView。WebView 毕竟是可以轻松地进行远程动态更新,也需要原生代码那样的后台更新策略。
在 Growth 3.0 里,我们选择了使用 React Native + WebView 的构建方式,其原因主要是 WebView 的生态圈比较成熟,有相当多的功能已经用 WebView 实现了。而在新版本的设计中,则系统变得稍微复杂一些:
从设计上来说,它拥有更好的扩展性,毕竟在安全上也更容易操作。然而,从技术栈上来说,它变得更加复杂。
Growth 技术方案
原生部分
系统在底层将采用原生的代码作为基础框架,而不再是 React Native 作为基础。再考虑到项目上正在实施的 Android 插件化方案,我打算在 Android 的 Native 部分使用 RePlugin 来引入一些更灵活的地特性。因此,从架构上来说,能满足个人的成长需求了。
毕竟原生 Android 有些架构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React Native
React Native 从代码上的变化比较大,架构设计上从代码上切分出几个不同的页面。它可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 Bundle 文件过大,带来的加载速度慢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带来更快的启动速度。
WebView
总体上来说,WebView 变化不会太大。除了,可能从 React Native 的 WebView 迁移到原生部分的 WebView 之外。
持续集成设计
之前我们提到持续集成的时候,多数是指持续集成的实施。而今天我们谈到持续集成的时候,则是在讨论如何去设计。
代码策略
首先,就是代码策略,即代码管理策略。代码管理,指的就是决定采用哪种 git 工作流。会影响到代码管理的因素有:
上线功能。如某次发布要上线哪些功能,肯定会影响到正常的开发流程。
代码集成。当我们采用模块化、插件化来设计系统架构时,就需要将几个不同的的项目集成到一起。
代码合并。在有的项目里,人们会使用 PR 来提交代码,有的则是直接在 master 上提交,也有的采用 feature branch。
分支策略。什么时候,决定拉出新的分支?
修复 bug。当我们拉到一条新的分支时,我们要怎么去应对一个 bug 的出现呢?
对于 Growth 而言,则仍然是 master 分支,采用多个 GitHub 项目的集成方式。
工具箱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我们应该在设计的初期考虑到我们所需要的工具:
基础设施,诸如 React Native 需要的 Node.js、Android 及 Java 需要的构建工具 Gradle
文档工具,诸如架构决策记录工具 ADR,
开发工具,编写 Android 应用需要的 Android Studio、编写 React Native 的 Intellij IDEA
依赖库,这些工具是我们
持续集成,在持续集成上可以采用 Travis CI
应用发布,APP 仍然使用 GitHub 和 pgyer.com 来进行测试版发布。至于后台 API,是否从 GitHub、Coding 上迁出,仍然有待商榷。
这些也仍是我们在设计架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测试策略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会采用测试金字塔:
在这里,引用《全栈应用开发:精益实践》对于测试金字塔的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单元测试应该要是最多的,也是最底层的。其次才是服务测试,最后才是 UI 测试。大量的单元测试可以保证我们的基础函数是正常、正确工作的。而服务测试则是一门很有学问的测试,不仅仅只在测试我们自己提供的服务,也会测试我们依赖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在测试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时,这就会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了。除此还有对功能和 UI 的测试,写这些测试可以减轻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毕竟这些工作量转向了开发人员来完成。
而如果是架构混搭的应用来说,其的测试成本相当的大。因为要测试的部分是 3 + 1,即:
原生部分,采用原先代码的测试策略,如 JUnit
React Native 部分,继续之前的
react-test-renderer
测试渲染、jest
和chai
测试业务逻辑WebView 部分,采用框架本身推荐的框架
组合部分,对于这部分来说,UI 上的测试会更加可靠,如在 Growth 3.0 中采用的
appium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架构实施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我在两个星期前,搭的一个架子,用于作技术验证功能。一共由三部分组件:
使用 Kotlin 编写的原生代码
使用 React Native 编写的 Fragment
使用 Ionic 编写的 WebView 应用
接下来看两个简单的代码示例:
创建 React Native 的 Fragement
如下是一个使用 React Native 编写的 Fragement 示例,它可以直接在原生的 Activity 上使用:
class ArcheReactFragment : ReactFragment() { override val mainComponentName: String get() = "RNArche" private var mReactRootView: ReactRootView? = null private var mReactInstanceManager: ReactInstanceManager? = null @Nullable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inflater: LayoutInflater?, group: ViewGroup?, 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ReactRootView? { mReactRootView = ReactRootView(activity) mReactInstanceManager = ReactInstanceManager.builder() .setApplication(activity.application) .setBundleAssetName("index.android.bundle") .setJSMainModulePath("index") .addPackage(MainReactPackage()) .setUseDeveloperSupport(BuildConfig.DEBUG) .setInitialLifecycleState(LifecycleState.RESUMED) .build() mReactRootView!!.startReactApplication(mReactInstanceManager, "RNArche", null) return mReactRootView } }
除了将 React Native 切分成不同的几个子模块。对于一个 React Native 应用来说,它可以注册多个 Component
AppRegistry.registerComponent('RNArche', () => App); AppRegistry.registerComponent('RNArche2', () => App2);
这样一来说,可以在一个 React Native 应用里被原生部分多次调用不同的组件。
简单的 WebView
对于那些不需要原生组件的组件来说,可以直接由原生应用来对 WebView 处理。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性能会更好一些:
@SuppressLint("SetJavaScriptEnabled")@Nullable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inflater: LayoutInflater?, container: ViewGroup?, 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View? { val view = inflater?.inflate(R.layout.fragment_webview, container, false) mWebView = view?.findViewById(R.id.webview) mWebView!!.loadUrl("file:///android_asset/www/index.html") val webSettings = mWebView!!.settings webSettings.javaScriptEnabled = true mWebView!!.webViewClient = WebViewClient() return view }
对,就是这么简单。
结论
So,尝试去做这样的设计吧。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