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地址
短短几天内,一个又一个重量级人物离开了我们。接二连三的突然,让人有些来不及悼念。
肉身虽逝去,精神永流传。他们留下的,有唯美浪漫的爱情传奇,有惊世骇俗的时空遐想,还酣畅淋漓的嬉笑怒骂。但同时留给世人的,还有振聋发聩的警告。
比如霍金生前曾三番五次表态,“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未雨绸缪也好,危言耸听也罢,老爷子已经仙游,剩下的就交给我们来思考。
核心技术的屡获突破与重磅新闻的接踵而至,让人工智能这一事物早已不再像从前那般神秘。至于如何评价人工智能,主流态度无外乎两种:一来,它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二来,它颠覆性的发展与存在,或将在未来大面积取代人类,并带来伦理层面的挑战。
孰是孰非,恐怕辩论个三天三夜都难有定论。不过,或许正因为争议不断,才造就了人工智能的魅力无限。
正如霍金本人,其实同样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者。
1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上半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过程和证明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实现逻辑代码的执行,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他用一条无限长的纸带、具体进行操作的机械以及一张操作规则表,构建了一台“解决任何可证数学问题”的“机器”,即后人津津乐道的“图灵机”,它让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同实体世界之间第一次建立了联系。
1950年,图灵再度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即如果一台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电脑具有智能。同年,图灵还做出预言: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特质的机器,是完全有可能的。
图灵超前的思想,勾起了无数学者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1956年夏天,以麦卡锡、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了一场会议,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一术语。由此,达特茅斯会议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诞生的标志。
不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实践却不是一帆风顺。一个甲子的轮回中,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但总的趋势依旧是稳步向前(详见图1)。
自2006年起,人工智能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而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并行计算能力、大数据和先进算法也在给予助力。
2016年春天,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全世界:AlphaGo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正式宣告了多年的曲折前行终生蜕变,人工智能新时代已经真正来临。而后的接连突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人机高考大战、智能机械手臂、无人驾驶、人脸识别……不经意间,人工智能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行业还倍受资本市场青睐。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共有107个项目获得投资,获得投资总金额201.2亿元左右,相比2016年全年,实现48.6%的增长。为了争夺这一风口,国内众多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跑马圈地,竞相布局以谋求发展,整个市场一片繁荣。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加载中...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